首次公开上甘岭影像,揭秘《我的祖国》创作始末
首次公开上甘岭影像,揭秘《我的祖国》创作始末
2023年,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上海广播电视台特别创作文献纪录片《上甘岭》,以纪念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纪录片中,首次公开了上甘岭战役当天的独家影像,这些珍贵的历史画面,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在那场战争中,诞生了一首传唱至今的经典歌曲——《我的祖国》。这首歌不仅凝聚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深情厚谊,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然而,你可能不知道,这首歌背后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乔羽:从长江边的灵感到“一条大河”的诞生
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上甘岭》,导演沙蒙找到了词作家乔羽,希望他能为主题曲作词。乔羽接到任务后,立即赶往上海。面对沙蒙“要写出一首能够经久不衰的歌曲”的要求,乔羽感到压力巨大。
乔羽在创作时,试图寻找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切入点。他回忆起自己在江西看到长江时的景象:一条大河波浪宽,两岸稻花飘香。这个画面让他灵感涌现,决定用“一条大河”代替传统的“万里长江”。他解释说:“这样写可能会让那些不在长江边上的人从心理上产生距离,失去亲切感。”
沙蒙起初对第一句歌词有些疑问,但乔羽的解释让他信服。最终,乔羽完成了这首深情的歌词,为《我的祖国》奠定了情感基调。
刘炽:从《卢沟问答》中找到的旋律
作曲家刘炽接到为《我的祖国》谱曲的任务后,深知责任重大。为了创作出一首能够广为流传的歌曲,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仔细分析了1949年至1955年间人们喜爱的歌曲,最终从《卢沟问答》中找到了灵感。
刘炽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小白楼里创作时,为了避免外界干扰,甚至在门上贴上了“刘炽死了”的条子。经过反复推敲,他创作出了既朗朗上口又充满力量的旋律。歌曲开头的旋律平稳而略带起伏,仿佛勾勒出祖国的自然风光;随后通过上行八度音程带来情感升华,这种处理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传递出深沉的爱国情怀。
郭兰英:用歌声传递爱国情怀
为找适合演唱《我的祖国》的歌手,长影请了一批中国内地擅唱民歌的歌唱家试唱,结果都不太满意。后来,乔羽提出请郭兰英来唱,郭兰英试唱后,长影便选定她作为歌曲的演唱者。歌曲的录音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的,录制完成后的第二天电台便向全中国播放了这支歌。
郭兰英的演唱赋予了这首歌独特的情感深度。她的嗓音高亢嘹亮,能够完美诠释歌曲中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郭兰英在艺术上的成就和对这首歌的特殊情感,使得《我的祖国》的演唱更加感人至深。
一首歌,一个时代的记忆
《我的祖国》自1956年首次播出以来,深受人们喜爱。这首歌不仅展现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深情厚谊,还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传递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它在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中再次响起,激励着新一代人。
正如词作家乔羽所说:“不论在什么时候,我都要去表达这个时代人民大众心底最美好的感情。”《我的祖国》正是这样一首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的歌曲。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