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阿司匹林抗癌效果存疑,这些人群需谨慎使用
最新研究:阿司匹林抗癌效果存疑,这些人群需谨慎使用
近日,一项发表在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研究给阿司匹林的抗癌神话泼了一盆冷水。该研究由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Wendy Y. Chen团队主导,是全球首个针对乳腺癌的阿司匹林辅助治疗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结果令人震惊:每日服用300mg阿司匹林不仅未能改善高危非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或生存率,反而有增加死亡和侵袭性进展的趋势。
这项研究历时5年,纳入了3020名高风险非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到阿司匹林组(每日300mg)和安慰剂对照组。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时间为33.8个月时,阿司匹林组的无侵袭性疾病生存期事件发生率反而更高,风险增加27%(尽管无统计学意义)。这一发现打破了阿司匹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然而,阿司匹林在抗癌领域的表现并非全然黯淡。在结直肠癌预防领域,阿司匹林展现出了令人鼓舞的效果。哈佛医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分析了超过10万名参与者长达30年的随访数据,发现定期服用阿司匹林与结直肠癌十年累积发病率绝对风险降低0.97%有关。更有趣的是,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从阿司匹林中获益更多。在BMI、酒精摄入、运动、饮食和吸烟五个维度中,得分0-1(生活方式最不健康)的人群10年绝对风险降低可达1.28%,而得分4-5(生活方式最健康)的人群这一数值仅为0.11%。
这一发现提示我们,阿司匹林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和抑制炎症反应来发挥抗癌作用。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这一机制。研究团队分析了238名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记录,发现定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数量更多,这些淋巴细胞能够识别并杀死癌细胞。此外,阿司匹林使用者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较低,这有利于降低发病率并改善治疗效果。
尽管如此,阿司匹林并非万能药。作为药物,它同样存在不容忽视的副作用。阿司匹林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出血,严重时可能导致消化道溃疡甚至穿孔。此外,长期服用还可能增加脑出血的风险。因此,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在2022年更新了阿司匹林的使用指南,建议40-59岁且10年心血管病风险≥10%的成年人,在没有出血高危因素且愿意长期服用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对于60岁及以上人群,则不推荐启动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病预防。
专家提醒,尽管阿司匹林在某些情况下展现出抗癌潜力,但其使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于没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阿司匹林的潜在风险可能超过其带来的益处。因此,不建议将阿司匹林作为一般人群的癌症预防药物。在考虑使用阿司匹林之前,应充分评估个体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和潜在风险,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