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我国精神障碍患者超2.4亿,十种常见心理疾病详解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41:2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我国精神障碍患者超2.4亿,十种常见心理疾病详解

截至2017年底,全国精神障碍患者已达2.43亿人,总患病率高达17.5%,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超过1600万人,发病率超过1%,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长。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十种常见的心理疾病:

1. 抑郁症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以连续且长期的心情低落为主要特征,是现代人心理疾病最重要的类型。临床可见,心情低落和现实过得不开心,情绪长时间地低落消沉,从一开始的闷闷不乐到最后的悲痛欲绝,自卑、痛苦、悲观、厌世,感觉活着每一天都是在绝望地折磨自己,消极,逃避,最后甚至更有自杀倾向和行为。患者患有躯体化症状。胸闷,气短。

2. 强迫症

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3. 恐惧症

恐惧症是指患者对外界某些处境、物体、或与人交往时,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与紧张不安,可致脸红、气促、出汗、心悸、血压变化、恶心、无力甚至昏厥等症状,因而出现回避反应。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于是极力避免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4. 焦虑症

焦虑症是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可分为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惊恐发作)两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及运动性不安。注意区分正常的焦虑情绪,如焦虑严重程度与客观事实或处境明显不符,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可能为病理性的焦虑。

5. 失眠症

失眠症是对睡眠质和量长时间的不满意状况,可以出现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病人焦虑、抑郁,或恐惧心理,并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6. 痴呆症

痴呆症反映出我国老龄化进程对精神疾病的深刻影响,分为血管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两种。前者为长期脑血管性疾病的结果,后者则又分为早老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它们的共同表现都是日益加重的很难逆转的智力、记忆力减退,严重者不认家门、不认家人,为此经常走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无法控制。

7.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8. 孤独症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症、童年瓦解性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其中,孤独性障碍与阿斯伯格综合征较为常见。孤独症的患病率报道不一,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的2~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3~4:1,男孩是女孩的3-4倍。

9.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常被周围人认为是个“怪人”。

10. 厌食症

厌食症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常有过分担心发胖,甚至已经明显消瘦仍自认为太胖,即使医生进行解释也无效。常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女性可出现闭经,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青春期前的病人性器官呈幼稚型。有的病人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

心理异常的十种常见诱因

  1. 感情与家庭的变故:失恋和婚姻变故是引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离婚人群中约70%感到心理压力过重,亟需心理支持。

  1. 超负荷的工作压力:都市白领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易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2. 对网络的依赖心理:过度依赖网络可能引发逃避现实、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

  3. 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无业人员和高校贫困生在双重压力下,易产生心理疾患。

  4. 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追求速成而频繁遭遇失败,可能诱发抑郁症、焦虑症等。

  1. 学习任务过于繁重:学生群体因学业压力而产生心理症状,如反应迟钝、焦躁不安、抑郁及厌学心理。

  2. 过分溺爱独生子女:溺爱可能导致孩子任性、自私、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

  1. 投资受损后无法承受:投资失败引发的心理失衡可能严重损害心理健康。

  2. 老年人缺乏精神关爱: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心理疾病呈上升趋势,主要由缺乏精神关怀所致。

  3. 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社会快速变化带来的不适应感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如何治疗心理疾病?

  1. 药物疗法:大部分心理疾病需针对性药物治疗,遵医嘱服药可有效缓解病情。

  2. 心理疗法: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通过心理治疗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情绪,消除心理问题。

  1. 运动疗法:通过锻炼减轻负面情绪和内心压力,释放情绪,缓解病情。

  2. 自我释放疗法:初期轻度患者可通过分散注意力、听音乐、旅行等方式自我疏解。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遵医嘱选择合适治疗方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