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观音韵,铁观音茶香飘四海
独特观音韵,铁观音茶香飘四海
铁观音,这款源自福建安溪的乌龙茶,以其独特的“观音韵”和兰花香闻名于世。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曾品鉴过安溪的优质铁观音,对其赞不绝口,并亲自赐名为“铁观音”。从此,这款茶便成为了皇家贡品,流传至今。
传奇诞生:魏荫与王士让的故事
铁观音的由来,流传着两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据《安溪县志》记载,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后,安溪县松林头村的茶农魏荫,一生勤于种茶,信奉观音。一天夜里,魏荫梦见观音菩萨金身现于屋后的山崖上,他双手合十,上山崖跪拜,就在那山崖的石缝中发现一株奇异的茶树。茶树约一人高,枝粗叶茂,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味。魏荫好生奇怪,正欲探身采摘,忽传来一阵犬吠,把好梦扰醒。次日清晨,魏荫循梦中途径寻觅,果然在小溪边的石隙间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茶树,只见其叶形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魏荫将茶树压枝繁殖,种在自家的茶田里细心栽培,依照“苏龙制茶技艺”采制成茶,凡饮过此茶者,均赞不绝口。魏荫繁殖出一批批茶苗,送给茶农们栽种。由于是魏荫发现栽培的,都称之为“魏荫种”。
另一个传说则与王士让有关。乾隆元年(1736年),安溪县崇信里尧阳乡的王士让,自幼苦读经书,考中进士。他依例奉召进京,前来拜谒方苞(清代散文家、经学家),携茶相赠,方苞品饮后,认定气味非凡,确为珍品,遂转献内廷。乾隆帝饮后甚喜,召见王士让,垂询尧阳茶史。王士让奏禀“观音托梦”和压条繁育始末。乾隆帝细察、掂量茶叶,感觉茶叶乌润结实,粒沉如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又有魏荫“观音托梦”一说,因而赐名“铁观音”。王士让一听,赶紧跪谢。自此,铁观音声名遍传天下。
独特品质:观音韵与兰花香
铁观音的品质特点,可以用“观音韵”和“兰花香”来概括。其干茶条索紧结、肥壮、重实,色泽砂绿油润,整体形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香气浓郁持久,带有天然的兰花香,茶香高而持久,独具“观音韵”,有“七泡有余香”的美誉。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
铁观音的香气和口感,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密切相关。其制作流程包括凉青、晒青、摇青(做青)、炒青、揉捻、包揉(用棉布包茶滚揉)、文火焙干等步骤。其中摇青共3 - 5次,每次摇青的转数由少到多,摇青后摊置历时由短到长,摊叶厚度由薄到厚。做青适度的叶子,叶缘呈朱砂红色,叶中央部分呈黄绿色(半熟香蕉皮色)。
文化传承:闽南茶艺与生活哲学
在闽南地区,铁观音不仅是日常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哲学。闽南人讲究“茶道”,注重茶艺表演和品茗礼仪。在闽南的茶馆或家庭中,常常可以看到茶艺师熟练地展示铁观音的冲泡技艺,从温杯、投茶、冲泡到奉茶,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铁观音的品饮,讲究“一看二闻三喝”。看,注重干茶的外形色泽和茶汤颜色;闻,注重香气的悠长不绝;喝,注重口感的层次感。这种品饮方式,不仅是一种味觉享受,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和谐、静谧的生活态度。
现代价值:健康与文化传承
在现代社会,铁观音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上,更体现在其健康功效和文化传承上。科学研究表明,铁观音具有降脂减肥、抗癌、抗衰老、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功效。同时,铁观音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代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
2022年,福建省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安溪铁观音参与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一茶双世遗”传为美谈。
铁观音,这款源自福建安溪的乌龙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世人的认可和喜爱。它不仅是一款茶,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份传承。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品一杯铁观音,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份来自历史深处的宁静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