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5度到17度:占星学中各星体的容许度标准
从0.5度到17度:占星学中各星体的容许度标准
占星学是一门通过天文学知识解释地球上事件与人类行为的古老学科。在占星学中,容许度(Orb)是指行星或其他天体在星盘中形成相位时允许的误差范围。容许度的设定直接影响占星解释的准确性和精确度。本文将详细探讨占星学中的容许度,包括其定义、计算理念和具体应用。
理论基础
相位本质上是对圆形的切割方式,这一概念基于希腊时代的几何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与古巴比伦:
- 莱因德数学纸草书(Rhind Mathematical Papyrus):这个纸草书大约写于公元前1650年,记录了许多几何问题和其解决方法,包括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 莫斯科数学纸草书(Moscow Mathematical Papyrus):这个纸草书也包含几何问题,特别是关于体积计算的例子,如计算截顶金字塔的体积。
- 巴比伦数学文献:这些文献展示了他们对几何图形和数值关系的理解。例如,巴比伦人知道如何计算圆的面积和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定理)。
而后在古希腊,几何学经历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发展。几位著名的希腊数学家为几何学奠定了基础:
- 泰勒斯(Thales):泰勒斯被认为是古希腊几何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基本几何定理,例如圆的直径将圆分为两部分、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等。
-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学生们在几何学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 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他在几何学上进行了重要的研究,尝试解决某些几何问题,如将圆面积等分为若干部分。
-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of Chios):希波克拉底研究了月牙形(Lune)区域,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几何面积的理论。
容许度的设定依据
容许度是行星间形成相位时允许的角度范围。理论上,相位是两个天体之间的特定的角度关系,然而,由于行星的不断运动和占星图的复杂性,实际的相位角度不可能总是精确一致。因此,容许度的概念应运而生,以允许一定范围内的偏差,从而保证相位的有效性。容许度的设定依赖于多个因素,包括星体的大小、质量、远近、快慢和占星师的实践经验而决定。
占星术不是纸上谈兵,它是有天体实物对应的,它不以人的意志进行改变,任何脱离天文原理去谈的占星术概念,都应该慎重对待。它终究不是自娱自乐的把戏,而是要面对其他人产生客观作用的手段。
星体容许度(关关自用版)
- 太阳:7度(前后均7)
- 金星:3度(前后均3)
- 水星:3度(前后均3)
- 月亮:7度(前后均7)
- 土星:6度(前后均5)
- 木星:5度(前后均5)
- 火星:4度(前后均4)
- 天王星:3度(前后均3)
- 海王星:3度(前后均3)
- 冥王星:3度(前后均3)
- 南北交:17度(前后均数)
- 小行星:2度(前后均2)
- 恒星:0.5度(前后均数)
- 虚点:7度(前后均7)
对于本命盘来说只使用星体容许度,且容许度宜小不宜大,太阳因其质量大,月亮因其与日同宫,金星因其天空质量小,水星因其行进速度快,土木因其速度慢,天海冥因其远,小行星因其小,南北交因日月食,恒星因其小。
凯伦·哈梅克-宗达格在她的《方面与人格》一书中将球体变宽的后果描述为一把钝刀,当它变得太宽时,它会失去切割能力,我深以为然。
相位容许度
相位容许度是在进行赤道推运法时来观察事件发生的前调、中调、后调的,不是在本命中使用的,也不应该在软件之中设置,如果在软件中设置,两种容许度就会叠加,多则如无。
我以为相位容许度必然要与星体周期进行相互参考:
相位容许度表(关关自用版)
- 太阳:1.5度
- 月亮:2度
- 水星:1.5度
- 金星:0.8度
- 火星:1.3度
- 木星:1度
- 土星:3度
但事件发生并不全依赖于星体的相位的容许度,星体有时进入某界1°时,会与此界7°星体产生事件,这并不是星体与星体之间的交流,而是星体通过界进行交流。
容许度的应用
- 占星解释与预测:适当设定容许度可以帮助占星师更准确地解释行星的影响。例如,在分析某人的性格特质或重大事件时,合适的容许度能确保相位的影响被准确识别。
- 细致分析:容许度的合理应用能帮助占星师在细致分析中辨别重要的相位配置,避免因过多的相位干扰而导致分析结果的不准确。
- 冲突调和:在复杂的星盘中,可能存在多个相位相互影响的情况。通过调整容许度,占星师可以有效调和这些冲突,找到星盘中最具影响力的相位。
实际天空手势测量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