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清“学霸”养成记:庶吉士选拔全过程
揭秘明清“学霸”养成记:庶吉士选拔全过程
明清时期的“学霸”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们一起揭秘庶吉士选拔全过程。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经过严格的“馆选”和三年的翰林院深造,他们不仅接触国家机密,还能直接向皇帝汇报学问和见解。这些“学霸”不仅是皇帝的文学侍从,更是未来高官的摇篮。快来了解一下这些明清时期的精英选拔制度吧!
什么是庶吉士?
庶吉士是明清时期通过科举选拔的优秀进士,在翰林院接受进一步培养的精英人才,他们对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庶吉士制度始于明洪武年间,从进士中选拔优秀者进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学习期间无固定俸禄,三年后通过考试决定去留。清朝沿袭了这一制度,但有所改革。
严格的选拔过程
庶吉士的选拔被称为“馆选”,一般是在进士科的第二和第三甲中进行选拔。一甲只有三人,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人不用选,直接会被授予修撰、编修的职务。
二三甲的进士想要参加馆选的,要在观政一个月内,向礼部呈交自己平时所作的诗、赋、论、策共十五篇。
礼部在审阅之后,会将这些作品进行编号整理,这一过程不会暴露考生姓名,然后交给翰林院。
翰林院在查阅之后,觉得可以就可以按号择人,然后再由礼部与内阁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核,本次答卷的水平如果和先前送上来的文章水平相近,就算是通过了预选。
翰林院的深造之路
庶吉士在进入翰林院之后,负责给他们教学的官员一般称为“馆师”,最初都是由台阁大臣担任,在宣德年间改为学士担任,在万历朝以后,都是由吏部和礼部侍郎担任。
庶吉士的管理和考核非常严格,平时会有馆课,每月还有两次阁试。馆课就是日常的课业,由馆师每日检查督促。
阁试相当于月考,题目由内阁大学士所出,成绩要进行登记造册。在三年之后,庶吉士学成,就算是毕业了,称为“散馆”,之后就要给他们授职。
散馆考试决定出路
庶吉士在庶常馆授课三年以后,由掌院学士请旨定期散馆,这与现在的毕业考试类似。届时,满汉教习学士,引庶吉士等行三跪九叩之礼,吏、礼二部堂官发卷,庶吉士等恭领钦命试题。
做完考卷之后,由吏部官员收卷呈进,钦定甲乙,引见后分别授职。如遇恩科,则散馆提前,其原则是上一批庶吉士散馆,新一批庶吉士入馆。
散馆考试内容,清初时为五言八韵诗或十韵诗各一篇。雍正元年改用诗、赋、文、论四题,可选其二;雍正十三年改为专考试赋。
由于长期以来散馆考试只考诗赋,因而使清中期以后庶吉士不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需求。至咸丰二年,散馆试题改为策论,论用经史性理等书,策用时事。
庶吉士中有一部分是“清书庶吉士”,即学习满文,这类庶吉士散馆要考清书题一道,别其优劣而授职。道光二十七年后,又有翻译庶吉士,其散馆试题钦定为翻译题一道,或汉文翻译清文,或清文翻译汉文,一般都是诏令公文一类。
出路与成就
庶吉士们在毕业之后,会根据历次阁试的成绩定等,表现优异的就可以留在翰林院供职,其余的也可以在京师担任给事和御史等科道职位。
留在翰林院的一般会担任编修和检讨,这些官职作为翰林官,属于皇帝的文学侍从和高级官员的储备力量,可以辅助皇帝进行决策,其升官转职都是由皇帝决定。
并且,自从永乐年间,明成祖创立内阁制度以来,到了英宗一朝,内阁就成为明朝的实际决策机构,天顺年间之后,阁臣中翰林出身的官员的比例不断增加。
正德到天顺年间的二十一位阁臣,有十八位是翰林院出身。正统到天顺年间的十三个翰林阁臣,有六位是庶吉士出身。翰林学士是内阁阁臣的重要来源,而庶吉士又是翰林学士的重要来源。
历史意义与现代启示
庶吉士制度为明清两代培养了大批兼具学术与实务能力的高级官员,对国家治理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庶吉士制度是明清时期重要的精英培养机制,其选拔和培养过程严谨而系统,对后世影响深远。庶吉士制度促进了教育发展和社会对学问的重视,但同时也加剧了科举竞争和官场派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