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幽门螺杆菌感染遇上寒冷,肠胃胀气风险大增
当心!幽门螺杆菌感染遇上寒冷,肠胃胀气风险大增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约为50%。在中国,由于共餐等饮食习惯,感染率更是高达56%,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中国人可能携带这种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会引发胃黏膜炎症和损伤,还会导致胃排空障碍,进而引发腹胀。尤其是在寒冷季节,受寒更是容易诱发肠胃胀气。因此,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注意保暖对于防止肠胃胀气至关重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排空障碍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原。据统计,几乎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慢性活动性胃炎,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和70%-80%的胃溃疡与之相关。更令人担忧的是,约1%的感染者可能会发展成胃癌。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细菌会寄生在胃黏膜上,引发胃黏膜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损伤。这种损伤会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功能,进而引起胃排空障碍。胃排空障碍表现为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不能及时进入小肠,从而引发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长期的胃排空障碍还会进一步影响消化吸收,导致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
受寒对肠胃功能的影响
中医认为,寒邪是导致胃部不适的重要外邪之一。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胃肠道的正常运作会受到影响。寒邪侵犯胃部会使气机郁滞,胃气不和,从而引发胃痛、腹胀等症状。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寒冷刺激会导致胃肠道血管收缩,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进而影响消化功能。
对于中阳素虚的人来说,更容易因受寒而发病。例如,在寒冷的冬季或空调房间内,如果腹部保暖不当,寒邪就可能侵入胃部,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此外,食用过多的生冷食物也会损耗胃部阳气,加重胃肠道的负担。
叠加效应:感染与受寒的双重打击
对于已经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来说,受寒的影响会更加显著。幽门螺杆菌感染本身已经导致胃黏膜受损、胃功能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受到寒冷刺激,胃肠道的负担会进一步加重,更容易引发腹胀、胃痛等症状。
此外,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往往伴有胃酸分泌异常,这会进一步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当胃部受到寒冷刺激时,胃酸分泌可能会进一步紊乱,加剧胃排空障碍。这种叠加效应不仅会加重症状,还可能延缓病情的恢复。
预防与治疗建议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注意保暖是防止肠胃胀气的关键措施。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 注意饮食卫生,提倡分餐制,使用公筷
- 定期进行胃部健康检查,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
- 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注意口腔卫生
- 避免口对口喂食婴儿
预防受寒:
- 注意腹部保暖,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
- 避免食用过多生冷食物,尤其是冰镇饮料和冰淇淋
- 适量饮用温水,保持胃部温暖
-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
治疗建议:
- 一旦发现感染,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根除治疗
-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四联疗法”和“大剂量二联疗法”
- 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守医嘱,连续服药10-14天,不得随意停药
- 治疗后至少间隔1个月复查13C/14C尿素呼气实验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受寒都是影响胃肠道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提高对这些因素的认识,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显著降低胃部疾病的风险,维护胃肠道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