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特高压建设与新能源发展双轮驱动 助力地方经济腾飞
国家电网:特高压建设与新能源发展双轮驱动 助力地方经济腾飞
2025年1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将显著提升,以支撑2025-2027年年均新增2亿千瓦以上新能源的合理消纳利用,确保全国新能源利用率不低于90%。这一方案的发布,再次彰显了国家电网在新能源消纳和电力系统调节方面的重要作用。
特高压工程:跨区域电力输送的“大动脉”
国家电网在特高压工程方面的布局和建设,为跨区域电力输送提供了坚强的支撑。2024年上半年,多个特高压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 阿坝~成都东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于1月11日启动,总投资约145亿元,将新建阿坝1000千伏变电站1座,新增变电容量600万千伏安。
- ±800千伏锦屏—苏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累计输送电量已达4003亿千瓦时,成为我国首个输送电量超4000亿千瓦时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 ±800千伏金上—湖北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在世界海拔最高(4797.9米)的特高压铁塔建设上取得突破。
- 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21标段顺利实现全线贯通,全长47.385千米,新建铁塔90基。
这些特高压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电力保供难题,还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新能源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的“助推器”
国家电网在新能源发展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截至2023年底,国家电网经营区风光新能源装机达到8.7亿千瓦、利用率连续4年超过97%;累计建成35项特高压输电工程,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超过3亿千瓦,输送清洁能源比例超过40%;公司在运、在建及核准抽水蓄能超过9000万千瓦,电网清洁能源配置和消纳能力显著提升。
具体案例包括:
- 湖北随州广水高比例新能源县域电网项目构建了近零惯量、全电力电子化的10万千瓦级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可实现全年100%新能源供电时间占比超70%。
- 河北平山营里—白洋淀—西柏坡三级源网协同能力提升工程创新研发构网型光储一体机、构网型储能设备,系统解决了新能源富集地区电力送出和消纳问题。
- 浙江湖州新能源云数智化碳管理平台贯通“碳-能-电”产业链条,服务生产生活领域增绿减碳。
- 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绿色供用能和碳管理项目预计到2025年实现园区全面零碳目标。
- 河北雄安新区能碳一体化智慧平台实现对新区片区级、园区级、建筑级、站点级四级能源数据监测。
- 耐克中国物流中心风光一体化零碳智慧物流园实现100%零碳能源供给。
地方经济贡献:产业升级的“强引擎”
国家电网在地方经济贡献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2024年宜宾供电公司年售电量达200.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76%,增幅全省第一。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宜宾市动力电池和晶硅光伏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是国家电网在电网建设和服务优化方面的持续努力。
2024年,宜宾工业用电量增长22%、居全省第1位。在宜宾三江新区,凯翼汽车“智”造工厂生产热火朝天,预计实现动力电池产业产值1065亿元、增长5%。同时,宜宾累计签约落地晶硅光伏项目36个,预计晶硅光伏产业产值293亿元、增长11%。
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2024年宜宾新增变电容量247万千伏安、线路350公里,供电能力由“十三五”末的210万千瓦提升至463万千瓦。同时,国网宜宾供电公司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
国家电网通过在特高压工程、新能源发展和地方经济贡献等方面的持续努力,不仅解决了电力保供难题,还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