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到腊八: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完全指南
从春节到腊八: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完全指南
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每个节日都蕴含着独特的习俗和意义。从春节到中秋节,从元宵节到端午节,这些节日不仅是我们欢聚庆祝的时刻,更是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将带你走进中国传统节日的世界,领略每个节日的独特魅力。
春节
正月初一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习俗以多种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 拜神祭祖:正月初一,很多地方的人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
- 贴年红:贴年红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贴年红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 斋日:正月初一早晨拜神,放炮仗。上午用斋菜拜祭太岁神,早饭必须吃斋,如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早吃完,往后便可以大鱼大肉。
更多春节习俗:扫尘、祭灶神、年夜饭、压岁钱、守岁、拜岁、放爆竹、烧门神纸、逛庙会、观社火、赏灯、放烟花、吃汤圆、中国结等。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的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 祭月: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
- 猜谜: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 舞火龙: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
更多中秋节习俗:走月、赏月、追月、乞月照月、观潮、吃月饼、烧斗香、拜祖先、燃灯、玩花灯、扎灯笼、饮桂花酒、赏桂花等。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集祈福消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
- 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消灾。
- 洗草药水: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 浸龙舟水:端午节期间浸龙舟水是华南地区的传统习俗,人们将端午前后的降强水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发龙水、龙降水等,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
更多端午节习俗:挂艾草与菖蒲、聚午宴、打午时水、放风筝、荡秋千、铸阳燧、沐兰汤、放纸龙、避五毒、画额、佩香囊、佩长命缕、拴五色线、吃粽子、采药制茶、佩豆娘、躲端午等。
清明节
公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同时也是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 扫墓祭祖: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 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据说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
- 荡秋千: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更多清明节习俗:蹴鞠、踏青、植树、放风筝、扫墓、牵钩、吃青团等。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 送花灯: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 猜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从古流传至今的元宵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 走百病: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多在正月十六进行,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更多元宵节习俗:吃元宵、闹花灯、舞龙灯、狮子舞、逐鼠、迎紫姑等。
除夕
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它与新年首尾相连,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来临之时,漂泊再远的游子也得赶着回家和家人团聚。
- 吃年夜饭:除夕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会一起吃团圆饭。一年一度的团年饭能够增进家人感情,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 守岁: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
- 挂灯笼:过年挂灯笼是中国的古老习俗,红色代表喜庆,圆形灯笼则寓意团圆美满,红灯笼象征着平安祥和、红红火火。
更多除夕习俗: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贴年画、燃爆竹、祭祖、给压岁钱等。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拜织女:七夕那天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女性,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吃东西,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 拜魁星: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 妇女洗发: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更多七夕节习俗: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拜织女、七姐诞、兰夜斗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供奉磨喝乐、染指甲等。
二月二
农历二月二
二月二有称“龙抬头”,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奉祀土地神: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在中国南方地区,这一天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
- 吃龙食:这一天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葱饼叫做“撕龙皮”。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这些都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强烈愿望。
- 剃龙头:二月初二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更多二月二习俗:开笔写字、吃糖豆、引田龙、围粮囤等。
中元节
北方七月十五/华南地区七月十四
“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 祭祀先祖:中元节祭祖祀先活动一般在当天中午进行,备办丰盛的菜肴酒饭,请祖宗来享祭宴,并希保庇儿孙一家康健平安、家景发达等等。
- 放河灯: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 入庙祈福:中元节这天准备素斋果品去寺庙,施佛及僧,诵读地藏王经卷和咒语,报答父母恩情,为去世的先人祈福。
更多中元节习俗:做普度、祈丰收、吃鸭、放天灯等。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 饮菊花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 佩茱萸: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更多重阳节习俗:登高、吃重阳糕、赏菊、放纸鸢、祭祖等。
冬至
公历十二月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
- 喝羊肉汤: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
- 吃饺子:冬至北方大部分地方都得吃饺子。民间谚语有”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 吃汤圆: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汤圆,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更多冬至习俗:享祀先祖、九九消寒、吃馄饨、赠鞋帽、冬酿酒等。
寒食节
公历清明节前一二日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 禁火: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 吃寒食:寒食食品有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 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
更多寒食节习俗:拜祖、踏青、荡秋千、蹴球、咏诗、净肠等。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
- 腊八粥:自从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各寺院通过赠送腊八粥以满足来寺院参加纪念法会的善男信女需要。大家认为吃了腊八粥可以得佛陀保佑,便流传至今。
- 腊八醋: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在腊八这天用醋泡大蒜的习俗,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 腊八蒜:腊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传统小吃,是腊八节节日食俗。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更多腊八节习俗:煮“五豆”、吃冰、腊八豆腐、腊八面、麦仁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