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文: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启动,这些家庭教育误区要警惕!
教育部发文: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启动,这些家庭教育误区要警惕!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决定在今年5月开展首个宣传教育月活动,引发广泛关注。通知指出,要“营造积极关心关注、支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并作出五项部署。
这一举措凸显了国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事实上,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仍有一部分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如自我接纳差、自卑、焦虑、抑郁等。特别是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检出率不断攀升,且呈现低龄化趋势。
家庭教育在孩子心理健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许多家长却陷入了误区,这些误区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有的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将其视为衡量孩子能力和价值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其他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的家长则溺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导致孩子任性和自私;或者通过严厉的惩罚和高要求来约束孩子,引发逆反心理。还有的家长害怕孩子受挫折,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导致孩子独立性差,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地关注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每天陪伴孩子:无论多忙,每天都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互动、交流。可以一起遛狗、买菜、做饭,或者参与孩子的兴趣活动。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下,孩子会更放松,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感受。
共度安静时光:创造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帮助孩子培养注意力持久度。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书,一同阅读故事。这不仅可以促进语言发展,还可以在阅读中分享乐趣。
赞美孩子的努力:比起单纯表扬结果,更重要的是认可孩子的努力。当孩子在餐桌上能安静5-10分钟时,就可以赞赏他们的表现,并循序渐进地设定新目标。
培养自尊心:通过表达爱、接纳和理解,询问孩子的活动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设定可行的目标。避免否定孩子、打断孩子说话、与他人比较等行为,这些都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积极倾听:真正倾听孩子说话和他们的感受,不打断,表现出兴趣。当孩子遇到困扰时,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理解各种情况。
建立情感表达能力:教孩子认识和表达情绪。当孩子感到生气时,鼓励他们说出原因。父母也可以通过讨论故事、电影中角色的感受,教孩子学会同理心。
信守诺言:做一个言出必行的家长,建立信任感。尽量保持固定的日常安排,如固定的时间睡觉、起床、吃饭等,这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做好榜样:作为家长,首先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父母自己感到焦虑、悲观,这些负面情绪很容易传递给孩子。因此,家长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耘表示,心理健康是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石,对孩子的认知、行为和社会适应有着积极影响。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也在积极推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多种活动和项目,助力3亿儿童健康成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避免陷入常见误区,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