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7.8公里轴线凝结700年中庸智慧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7.8公里轴线凝结700年中庸智慧
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条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中轴线,全长7.8公里,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历经700余年沧桑巨变,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始建于13世纪,成型于16世纪,此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演进发展,最终形成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这条轴线不仅是一条简单的地理线条,更凝结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智慧,体现了《中庸》中“中和”哲学思想的精髓。
《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其“中和”理念贯穿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为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指导。《中庸》开篇即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人性、天命、道与教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框架。
北京中轴线的设计理念,正是对《中庸》“中和”思想的完美诠释。中轴线上的紫禁城、天坛、社稷坛等建筑,不仅形制渊源可追溯至上古夏商周三代,而且这些建筑所蕴含的哲理思想、宗教信仰和礼制精神,也都与华夏祖先一脉相承。
中轴线的“中”字,既反映了古人对空间的认识,也表达了他们对人间和谐社会秩序的追求。“中”本是古人测天的仪器,由宇宙的观察中,我们的祖先得出“中”的空间概念,将自己生活的地域称作中土、中州、中国。这种关于空间意识的“中”,是“人的主体意识的一次历史性觉醒”。后经儒家发展为中和、中庸的哲学,深化为对宇宙秩序的认识,即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轴布局的南北向空间延伸,表明了都城的主导方向为南北。其中心部位紫禁城坐北朝南,体现了古代“面南而王”的思想。这是中国城市不同于西方城市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特点,与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北京,处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在大陆西北高气压控制下,常常刮起寒冷强劲的北风;夏季高气压中心又转向东南太平洋上,来自南方的季风带来雨水和暑气。因而,房屋的方向以坐北朝南为宜,既可防寒采光,又能通风避暑。此外,坐北还与北斗星的位置相符,这恰与我们祖先对北极星的崇拜相应。在农业文明时代,先人是依赖北斗七星位置的变换,制定二十四节气的。在星象观察中,他们还发现,北斗的运转,总是围绕着北极,北极恒定不动,满天繁星拱卫着它。将这种天象移植到人类社会,形成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政治秩序理念。体现在建筑中,既以南北轴线为中心、北向为尊,又注重群体建筑的纵向延伸和横向对称,形成拱卫中心的格局。这就是皇宫又称作紫禁城的原因(以北极星为中枢的星垣称“紫微垣”)。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坐北朝南”还反映了华夏先民对天的崇拜。他们认为“天帝”(昊天)的居所在天的中央,也就是北天极。还把北斗想象为天帝的乘车。从众星拱绕着北极运动的星象,推衍出北极是宇宙的中心,居住在这里的天帝主宰着天下万物的生长和命运,所谓:“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当时的诸侯共主(宗主),还将对祖宗的崇拜与对昊天的信仰结合起来。既然作为至上神的天具有主宰一切的力量,人主拥有统治天下的权力自然也授自于天。从而建立起人主与天帝具有嫡系血缘关系的观念,这就是周王将自己称作天子的原因。昊天信仰与祖宗崇拜的沟通,充分说明了原始宗教观与宗法制度的相互渗透,并由此建立起“君权神授”的理论。依照天帝居于天中央、众星环绕四周的宇宙秩序,产生了“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吕氏春秋》)的“择中”建筑理念,这正是中轴线布局的哲学基础。
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不仅是对这条“城市脊梁”的认可,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肯定。它凝聚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智慧,体现了《中庸》“中和”哲学思想的精髓,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