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东双雄争霸,谁将引领低空经济新赛道?
上海广东双雄争霸,谁将引领低空经济新赛道?
低空经济,这一依托1000米以下空域的新型经济形态,正成为各地竞相布局的“新赛道”。上海和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如今又在低空经济领域展开了一场“双雄争霸”。谁将在这场竞争中占据先机?让我们一探究竟。
政策引领,各展风采
上海和广东都已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低空经济的发展目标和路径。上海提出到2027年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打造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引领区。广东则目标更为宏大,计划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超过3000亿元,构建广州、深圳、珠海三核联动的产业格局。
产业基础,各有千秋
上海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航空研发实力和创新氛围。据统计,上海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创新企业数量占全国50%,金山华东无人机基地更是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广东则凭借珠三角制造业集群优势,在无人机生产制造领域遥遥领先,拥有大疆等龙头企业。
应用场景,创新迭出
上海在“低空+文旅”、“低空+运输”等领域积极探索。例如,金山-舟山-龙华机场的物流运输航线已投入运营,杨浦区等地开展无人机外卖配送服务。广东则更注重城市空中交通和低空物流的创新应用,规划开通多条低空客运航线,包括跨境飞行线路,并致力于打造覆盖全省的低空物流网络。
技术创新,竞相突破
上海聚焦研发设计、总装制造、适航检测等高端环节,培育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工业级无人机等领域的领军企业。广东则以打造世界级低空制造高地为目标,重点发展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制,推动航空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动力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未来展望
上海和广东在低空经济领域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驱动与制造优势的比拼。上海依托其科研实力和航空产业基础,有望在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方面占据制高点。广东则凭借强大的制造业集群和市场应用能力,将在产业化和商业化方面持续领跑。
这场“双雄争霸”并非零和游戏,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上海和广东的良性竞争,将为我国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动这一新兴产业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