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一课】什么是斗拱?
【古建一课】什么是斗拱?
在中国古建筑中,斗拱是一种独特的木构件体系,不仅具有承重功能,还兼具装饰作用,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多样化的演变。从唐代到明清,斗拱的结构和形式不断发展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
在讨论中国古建筑时,经常会提到斗栱。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程做法则例》称为“斗科”,吴《营造法式》称为“牌科”,现代仿古建筑则统称为“斗栱”。
斗栱各个构件之间通过榫卯结构紧密结合,极具变化性,形成了中国古建筑与西方建筑完全不同的框架体系和特点。那到底什么是斗栱?斗拱又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呢?
什么是斗栱?
斗栱是中国古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木构件,广泛使用在我国古建筑中的殿堂、楼阁、亭廊、轩榭、牌楼等大式建筑上。同时广泛传播于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各国,对亚洲地区的建筑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日本京都东寺斗栱
日本奈良东大寺斗栱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斗拱
斗栱起着装饰和传递荷载的双重作用。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子上。在立面上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里面上的过渡。此外,它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极具装饰性的斗栱
斗栱的起源与发展
斗拱是怎么出现的呢?大屋顶是中国古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房屋面积越大,屋顶也随之越大。木材经不起常年的风吹日晒雨淋,且刚度较小。斗拱就作为一种支撑大屋顶出檐的受力构件而出现,承上启下传递荷载。解决了木材因刚度不够,应力对梁架结构的破坏,也加深了屋檐出挑的宽度和高度,保护了内部构件。
斗栱的最早形象最早见于周代铜器。汉代的画像砖石、壁画中也有不少,虽然是仿木的作品,但在很大程度上还保存了原来的风貌。周代斗栱的形式已经很多,有一斗二升、一斗三升等,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虽然还不成熟,但基本特点已经形成。
佛光寺唐代斗栱
唐代是斗栱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已发展成为现今所见的完善斗拱形式。在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南禅寺大殿可见,当时的柱头斗拱已相当完善,总的形制和后代相差不远。结构硕大,出挑深远,起着重要的结构作用。
极具装饰性的斗栱
到宋代,斗栱的发展已经完全成熟,结构规范,形式统一。并出现了计量标准,这些在当时记录官式建筑经验的《营造法式》中得到了很详尽的说明。
辽金时期,继承了唐宋的形制,但又有若干变化,如常在斗栱中使用45°和60°的斜拱和斜昂等,使得结构的组成变得更加复杂。
元代起斗栱尺度渐小,承重作用逐渐减弱。明清时期斗拱尺度更小,在不少建筑中已完全沦为装饰构件。
斗栱的组成
斗栱由若干个栱件,相互咬合,层层垒叠而组成。基本栱件有5种,即:斗、栱、翘、昂、升。将这些独立栱件进行组合,如积木一般,不需使用任何粘胶和铁钉,就能组成坚实又美观的受力构件。
佛光寺唐代斗栱
“斗”是斗栱最下层的构件,四面开口,又叫大斗、栌斗,是斗栱的基础。“升”是栱件之间的支撑连接构件,两面开口。“栱”是置于斗口内或跳上的短横木,现存遗物以汉代最早。”栱“的名称亦依部位而不同,凡是向外出跳的栱,清代叫翘(宋代称华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叫瓜栱(宋代称瓜子栱),第二层叫万栱(宋代称慢栱),最外跳在檐下的叫厢栱(宋称令栱)。“昂”是斗栱中斜置的构件,外端特别加长,形似鸭嘴形状,起杠杆作用,偏重装饰效果。又有上昂和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居多,上昂多用于室内。
多样的斗栱形式
“远看擎天柱,近看百尺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古建筑斗拱外观有着显著的差异。多种多样的斗拱形式,复杂且神秘,是中国古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大理鹤庆云鹤楼斗拱
故宫角楼斗拱
清西陵琉璃斗拱
运城飞云楼斗拱
大同善化寺斗拱
山西代县文庙斗拱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