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长沙历史文化遗迹探秘:千年书院、伟人足迹与考古奇迹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44:4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长沙历史文化遗迹探秘:千年书院、伟人足迹与考古奇迹

长沙,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岳麓书院、橘子洲头、马王堆汉墓、爱晚亭……这些著名景点,无不展现着长沙的独特韵味。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些历史文化遗迹,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01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副高悬于岳麓书院文庙的对联,道出了湖湘文脉的渊源有自,高扬了舍我其谁的气魄,也深刻地折射出岳麓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精神高地的历史底蕴。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书院初建时规模不大,仅有几间屋舍,供往来士人读书治学之用。直到北宋著名文学家王禹偁在《潭州岳麓山书院记》中称道:“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谁谓荆蛮,兹为邹鲁。”岳麓书院的创设与发展,使潇湘大地不再是文化落后的边荒之所,而是可以与孔孟故里相提并论的人文渊薮。

南宋时期,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书院,他传承了周敦颐、张载、二程等学者开创的理学传统,将理学的核心精神与书院的办学宗旨融贯为一。在张栻看来,岳麓书院既不是供学子闲谈废时的环境清幽之所,也不是服务科举考试、培养奔竞之徒的名利场,而应造就一大批体认道统、精研学术、造福民生的有志之士。

尤值一提的是,在张栻主教岳麓书院期间,朱熹于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从福建武夷山出发,不远千里来到长沙与张栻交游讨论,两人围绕理学概念的阐发、儒家经典的诠释、身心功夫的践履等问题展开学术论辩,时间长达两个月,远近学子纷纷前来。这次活动史称“朱张会讲”。会讲促进了不同学派之间的自由交流对话、相互质疑论辩,对朱熹思想理论体系的完善与成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南宋以降的学术思想演进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王阳明在贬谪贵州的途中路过长沙,于岳麓书院拜谒朱张祠,并写下了“缅思两夫子,此地得徘徊”的诗句以表达对朱熹、张栻两位学术大师的崇敬之情。尽管明代后期禁止自由讲学、禁毁书院事件时有发生,岳麓书院的师生却能在困顿中求索圣贤之道,在艰苦中承续古人之思。明末山长吴道行延请东南名儒高世泰讲学,书院学子王夫之怀抱孤忠,著述不倦,揭示“天下唯器”“知行统一”之旨,彼时的书院穷且益坚,逆流而上,媲美东林,声光益显。

岳麓书院在清初被纳入官学体系,列为省会书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为表彰岳麓书院传道济民、作育英才的成效,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康熙皇帝御赐“学达性天”匾额,勉励士人通过对天理与人道的学习体悟,达到恢复天性、天人合一的境界。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乾隆皇帝御赐“道南正脉”匾额,表彰岳麓书院在理学南传中的正统地位。理学与书院的一体化,在这一时期的书院学规中得到了充分显现。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著名学者旷敏本任岳麓书院山长,他将儒家的道统、儒学的文脉、儒士的境界和使命融贯书写在一副长联中。上联是:“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下联是:“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这是岳麓书院史上字数最多的对联,至今仍高悬于书院的核心——讲堂,成为激励后世岳麓学子奋发兴起的座右铭。

近代,在岳麓书院求学问道、格物致知的湖湘英杰恢宏修己安人的儒学传统,为中国的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既有以理学经世的湘军集团、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思想先导,也有推动变法改制的维新志士群体、推翻封建帝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如果说书院大门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公元1812年书院山长袁名曜、生徒张中阶合撰)在此前只是湖湘士人的自我激励与冀望,那么近代湖湘人才辈出的历史事实,让这副名联成为湖湘文化大放异彩的真实写照。

02

毛泽东笔下的橘子洲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将橘子洲头的秋日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也将这座小岛的历史地位推向了新的高度。

橘子洲头位于湘江中心,是长沙的标志性景点之一。这里不仅是观赏湘江美景的绝佳地点,更是感受伟人风采和壮丽景色的理想选择。毛泽东青年时期曾多次在此畅游湘江,畅想未来,橘子洲头见证了他革命思想的萌芽和成长。

03

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街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对马王堆汉墓进行了三次发掘,出土了1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棺椁、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这些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震惊了世界,2016年6月,马王堆汉墓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2024年8月,在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湖南博物院院长段晓明透露,马王堆藏品的高清数字化采集已完成948件,其中包含7779张图片和285件三维模型,初步形成马王堆汉墓文物知识库。未来一年时间内,马王堆汉墓文物将完成包括残片在内的100%数字化采集,形成马王堆汉墓文物的知识图谱。

04

爱晚亭:诗画中的秋日胜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的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秋天的美景,也让爱晚亭名扬四海。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据杜牧的诗句更名。亭子始建于1792年,历经230多年沧桑,解放后大修五次,如今带着一份古朴屹立在世人眼前。

亭顶重檐四披,攒尖宝顶,四翼角边远伸高翘,覆以绿色琉璃筒瓦。亭内有一横匾,上刻毛主席手迹《沁园春·长沙》一词,亭正面额朱色鎏金“爱晚亭”匾,系毛主席所题。亭中方石上刻有张南轩和钱南园游山的七律诗。整体古朴典雅,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整体上保留了较多清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风格。

岳麓山四季景色秀丽,春天,山色苍翠,夏天,月明风清,秋天,层林尽染,冬天则白雪皑皑。爱晚亭作为岳麓山一景,更是独占鳌头。亭子三面山峦叠翠,左右溪涧环绕,前后怪石嶙峋,山、树、溪、石,各展风流。这个时节,远远望去,琉璃绿顶隐于一片青黄交错之中,间或还能看到些许“心急”的红叶,真的太美了。

当然,了解历史人都知道,爱晚亭不仅是一处风景名胜,也是一座洋溢着革命情怀的革命亭。当年从长沙、从岳麓书院、从爱晚亭走出了不少仁人志士,才有了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而当我们登临岳麓山之时,也能看到山上有很多革命志士的墓地,其中有蔡锷、黄兴、黄爱、蒋翊武、刘昆涛、肖劲光等先烈和先辈的墓碑。

长沙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沧桑与辉煌。岳麓书院的千年文脉、橘子洲头的伟人风采、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奇迹、爱晚亭的诗画意境,每一处景点都在诉说着长沙独特的历史故事。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如果你也想探寻长沙的历史文化,不妨亲自走一走,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