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缺位致“丧偶式育儿”:影响孩子成长,加剧家庭矛盾
父亲缺位致“丧偶式育儿”:影响孩子成长,加剧家庭矛盾
“丧偶式育儿”已成为社会热议话题,数据显示大部分育儿责任落在母亲身上,父亲缺位现象严重。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还加剧了家庭矛盾,甚至影响年轻人生育意愿。专家呼吁,父亲应积极参与育儿,分担家庭责任,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什么是“丧偶式育儿”?
“丧偶式育儿”这一短语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多用于批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席,使得母亲独自承担育儿的主要责任。在传统观念中,男性不需要负责日常养育,父亲的责任主要是训导和教化孩子。而“丧偶式育儿”问题的提出,引发了社会对这种传统育儿模式的反思。
“丧偶式育儿”的普遍性
调查数据表明,这不是笑话。一项有关“孩子上学谁接送”的调查显示,近八成儿童的接送任务由母亲及祖父母承担,另外有12%的儿童由其他人接送,父亲作为主要接送人的比例仅占7%。中国福利会发展研究中心与上海纽约大学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中国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蓝皮书》显示,0—14岁儿童日间的照管情况,近半数的儿童是由母亲照管,祖父母承担了照管任务的29%,两者相加比例超过七成。另外有24%的儿童由除父母及祖父母之外的人照管,而仅有4%的儿童白天主要照管人为父亲。
父亲缺位的影响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已成为我国社会日益显著的问题。父亲教育缺位主要体现在“量”与“质”两个方面。在“量”的方面,目前对“长期缺位”的明确定义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父亲在孩子教育和成长中的参与度不足,可被认为是长期缺位。在“质”的方面,父亲可能认为尽己所能提供物质保障是对孩子最大的益处,或是把孩子的学业成绩放在首位,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亲投入子女教育的质量有待提高。
敏感怯懦,自卑胆小
在家庭教养过程中,若缺少父亲的参与,由母亲单独抚养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较为敏感和胆怯的特质,并容易产生自卑。当母亲单独面对家务、子女教育及家庭日常事务时,她可能会感到压力巨大,进而产生焦虑和不安,这可能导致家庭氛围紧张。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可能对人际关系特别敏感,而母亲对孩子的期望可能过高,不适宜的攀比和强烈的控制欲可能进一步加剧孩子的自卑感。
缺乏安全感,出现行为问题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可能使孩子无法充分学习到应对复杂社会所需的技能,出现情绪调节障碍、行为问题、学习困难和社交障碍等一系列症状,这种情况有时被称为“缺乏父爱综合征”。它可能表现为冲动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差、抑郁和焦虑等症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分离性焦虑,人格无法独立
在父亲教育缺位的家庭中,母亲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对孩子无微不至地呵护,在生活上、学习上事无巨细、包办代替,给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一切。因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更多地产生强烈的依恋心理,从心理方面表现为缺乏责任感,并使得他们在独立思考和做决策方面遇到困难。社会上受人非议的“妈宝男”或“巨婴”,往往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情绪不稳定,亲子关系紧张
父亲“缺位”,成为隐形人,母亲长期与孩子相处,被迫将全部注意力和情感转移到孩子身上,很容易造成孩子焦虑抑郁和行为障碍等心理卫生问题。造成孩子上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便是家庭教育的失衡,包括父亲在教育中角色的缺位、母亲对孩子成绩的过度重视、母亲的焦虑情绪“感染”孩子、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家庭氛围压抑等。
影响未来的爱情与婚姻
如果孩子缺少父亲陪伴,男孩容易养成性格暴躁,性格软弱,缺少男子气概;反之,当女孩子在父爱缺失的环境中成长时,她们在长大后会寻求弥补这种情感缺陷。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她们过早涉足恋爱关系,或者倾向于选择年长的伴侣。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若是在缺乏父亲参与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们所遭受的心理创伤可能会需要较长的时间,甚至可能伴随一生,才能得到有效的治愈。尤其是,父亲对异性的态度又直接关系到女儿将来和异性相处的模式。
如何解决“丧偶式育儿”?
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首先,父亲应当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教育职责至关重要,摒弃传统的性别角色划分—— 即“男主外,女主内”—— 而应该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中。这样的改变不仅有助于孩子获得更全面的发展,也能促进家庭成员间的平等和理解。其次,母亲也要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双方共同的责任。只有父母共同参与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才是完整的,孩子才是健康幸福的。最后,长辈们也应摆脱传统教条的束缚,尊重并接受子女新的家庭教育方式,建构和谐的家庭关系。
父亲要有主动参与孩子教育的意识和责任
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研究发现:父亲每天陪伴2小时,孩子的智商可能更高,男孩更像男子汉,女孩长大后更懂得与异性相处。杨绛先生说:“好的教育,榜样的力量很重要。”父亲需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责任观,做孩子的榜样,对孩子多一些鼓励和耐心,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父亲不妨可以尝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关心孩子的生活,关注孩子精神世界是否健康,坚持陪伴孩子做游戏、辅导作业等,有了父亲参与的教育,孩子的成长发展才会更完整。
多参加家庭教育培训,获得相关支持
父亲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学习家庭教育的专业知识。例如,父亲可以关注有关教育孩子的微信公众号,订阅APP上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还可以参加教育培训班,获得专业的育儿知识与技能。
政策支持
政策层面的解决非常重要。比如可以增加0-3岁儿童的公立幼儿园,提高儿科医生待遇,建立儿童友好型环境(增设母婴室、增设公共区域的儿童设施、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等)。这几年有人大代表提出了“落实男性陪产假政策”、“试点全国范围内的男性育儿假”的提案,如果提案被采纳,也可以平衡夫妻双方的育儿劳动。另外,遏制企业长时间加班的风气,也有助于年轻父母投入家庭生活。
“丧偶式育儿”不仅是女性的无奈,也是男性的损失,更是家庭生活的痛点,是当下和未来婚姻家庭关系的重大隐患。营造一个温暖的家,也不是“各司其职”就可以,一家人相互理解支持、打好配合,也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