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山:奏响新时代“步步高”

创作时间:
2025-01-21 19:43:4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山:奏响新时代“步步高”


《弦外之音——粤乐宗师吕文成》启播仪式上,南亭会乐团演奏《平湖秋月》。


今年7月,“吕文成音乐学校”在火炬高新区第八小学揭牌。图为该校学生参加启播仪式。


启播仪式上,南亭会乐团演奏《醒狮》。


位于火炬高新区大环村的吕文成文化纪念馆。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个“老广”不熟悉这首旋律——粤乐名作《步步高》。9月7日,这首曲子的作者、创作了《平湖秋月》《岐山凤》《渔舟唱晚》等近200首粤乐作品的传奇人物,将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弦外之音——粤乐宗师吕文成》将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

在群星闪耀的广东音乐史上,吕文成是不折不扣的“音乐全才”:能写能唱能演奏,还在乐器改革上独树一帜,被认为是香港“粤语流行歌曲”的先驱人物。

没接受过科班教育,却名动全国。在《步步高》诞生近90年之后,在吕文成的故乡中山,重启了对这一“粤乐宗师”人生历程的回顾之旅。深中通道开通后,中山迎来“大桥时代”新机遇,提出“一人、一山、一城、三海、推进八大重点工作”的“11138”文旅发展大格局建设。也是在挖掘璀璨人文底蕴的步伐中,中山开启了对历史文化名人IP的再发现、再挖掘、再活化。以大文旅为名,中山正奏响新时代“步步高”。

蜚声乐坛 唱响粤乐“黄金时代”

1898年3月12日,吕文成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3岁那年,他与养父远赴上海寻求生路,开始了背井离乡的生活。

清末民初的上海,音乐活动已很频繁,江南丝竹、西方音乐此起彼伏。吕文成自小在银器匠店当童工,听着附近酒楼茶肆里的粤剧、粤曲长大。耳濡目染之下,他对广东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小喜爱民间音乐的吕文成,特意选择在一家较大的俱乐部的粤乐队里做杂工,负责摆收乐队乐器等杂务。在此期间,他专心观察乐手们吹拉弹唱,经常借机听乐社老艺人演奏音乐。在排练前后,更是挤出时间学习拉二胡、打扬琴和唱粤曲,只要有空就闭门苦练,演奏技艺日益提高。勤学苦练之下,不到20岁,吕文成的粤乐功底已经相当了得,大获同行称赞。

他在《几句衷心的话》一文中写道:“从我少年时期开始从事音乐艺术直到现在,我对音乐的兴趣只有增而无减。我承认对音乐艺术发生了难以解释的特殊爱好,尤其是对中国音乐。因此我选择了二胡及扬琴作为终生的音乐伴侣。”

1919年,21岁的吕文成加入了中国现代最早的民间音乐组织之一——上海中华音乐会,后又在上海精武体育会音乐部担任主事。除了吹拉弹奏,吕文成还擅长演唱粤曲的“子喉”(即旦角假声唱法)。他的唱腔吸收了京剧西皮二黄拖腔的精华,音韵悠长,演唱的《燕子楼》《潇湘夜雨》红极一时。

在上海精武体育会音乐部担任主事时,他常跟团赴天津、北京及武汉等地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座无虚席。20世纪20年代前后,吕文成在上海蜚声乐坛。这个时期,吕文成把大量自弹自唱的作品录制成唱片,大范围发行。他设计的“新腔”,为粤剧清唱打开了一条新路子,更催生了上海、香港、广州等大城市的粤乐创作热潮。

1925年,吕文成的音乐创作进入全盛时期,代表作品有《步步高》《平湖秋月》《蕉石鸣琴》《醒狮》《蝶恋花》《青梅竹马》等,很多经典流传至今。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当各国运动员入场时,背景音乐中就穿插播放了《步步高》,该曲节奏鲜明,层层递进,犹如攀登高峰,传递出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音乐的魅力。

在吕文成看来,音乐“不仅‘振刷’精神、涵养德性而已”,其对“国家之兴替亦有密切之关系”。

1932年淞沪抗战后,吕文成告别上海,定居香港,开始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唱片灌制、音乐创作生涯。在此期间,他写了大量提振士气的作品,如《泣长城》《樱花落》《送征人》《台儿庄之战》《恨东皇》等,为国家民族高声呐喊,与侵略者针锋相对。

“我们非常赞成青年的一辈多学习西洋音乐,因西乐有系统的教授方法;但希望他们记得自己是中华儿女,对中国各地方性的乐曲艺术多注意、多欣赏、多发掘其中优点,这是本人对国乐前途的一个期望。”吕文成在《几句衷心的话》中深情地写道。

“我们在寻访吕文成的故事时,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家的‘小我’,更是胸怀家国的‘大我’,在音乐作品里蕴含的大情怀、大格局,用艺术彰显时代精神、时代气象。我想这是吕先生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弦外之音——粤乐宗师吕文成》导演刘薇说。

薪火相传 汇聚中山新生力量

艺术和故乡总是紧密联系到一起。虽然少小离家,但吕文成仍对中山充满眷恋。

1935年,中山三乡乌石村小雅山房乐社应邀到香港参加庆祝活动。他们边游行边奏乐,二胡提着拉,三弦倒着弹,精湛的技艺赢得广泛好评。吕文成大为赞赏,随即与几位在港音乐名家联名赠予小雅山房一面3米多长、1米多高的锦旗,上面写着“一聆雅奏”。

成名后的吕文成曾三次返乡,为家乡群众登台献唱。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山本土戏剧家缪文森先生现年90多岁。回忆起少年时在石岐淇园(现在中山市悦来路附近)观看吕文成表演的情景,他仍历历在目:“演出日夜连场,一连五天。稍容站立的地方都挤满了人,观众情绪热烈,一次次‘手掌拍烂’。”

时隔百年,经典曲目永垂不朽,大师的影响源远流长。近年来,粤乐走进校园、走进公园、走进博物馆,深入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粤乐在中山也成了一种“不过时”的潮流。

如今,吕文成使用过的高胡、木琴和他演唱灌录的唱片就收藏在中山市博物馆中。“中山市博物馆收藏的唱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首就是吕文成用高胡拉奏的《鸟投林》,把鸟叫声模仿得太生动了,深深感受到高胡的精妙之处。”中山市民陈先生说。

2023年恰逢吕文成诞辰125周年,由香山粤剧研究院、中山市吕文成广东音乐艺术中心联合创作的以吕文成广东音乐文化为背景的《粤乐之光》音乐会、新编粤剧《白门柳·董小宛》等新作上演,赢得观众满堂喝彩。

香山粤剧团团长黄嘉裕虽是“90后”,却已在中山粤剧粤曲界担当大纲。她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戏曲艺术应当求新求变,但一定是以遵循戏曲基本规律为前提的创新。

“比如,在新剧《白门柳·董小宛》首演中,团队在结构、唱腔、舞美等方面作了新的尝试。这些创新都是为角色服务的,最终为了让观众感受到更自然、更沉浸的整体艺术体验。”黄嘉裕说。

在香山粤剧团,还有十多位和黄嘉裕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他们自受教育起就受到吕文成作品的熏陶,坚定走上艺术道路。如今,他们会通过进校园普及粤剧艺术等方式,已向省内各大粤剧团输送了上百名优秀粤剧人才。

中山市步步高民乐团团长王新是四川人,大学时期就对广东音乐颇有兴趣,到中山工作后,更深入地了解了吕文成及其艺术成就,深感敬佩。“我们民乐团的名字,就是取自吕文成先生的代表作《步步高》。”据王新介绍,步步高民乐团现有老中青团员近30人,经常面向社区、企业、学校等进行公益演出,其中表演频率较高的正是吕文成先生的作品。“群众对经典粤乐喜闻乐见,这也是我们传承和发扬吕文成音乐作品和精神的生动实践。”王新说。

今年7月,“吕文成音乐学校”在中山火炬高新区第八小学揭牌。活动仪式上,中山火炬八小中阮队一曲《虫儿飞》惊艳四座,演绎出属于民乐的独特味道。

“以此揭牌为契机,我们将从美育课程的视角来研究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探索社团、校本课程等有效途径,发掘和培养民乐好苗子,传承以吕文成为代表的广东音乐家的民族精神,努力打造粤乐特色学校。”火炬高新区第八小学相关负责人说。

传承大师文化,建设文化名城,培养好的艺术人才最重要。一方面,中山抓起点、抓广度、抓美育培育,通过打造“吕文成音乐学校”传承粤乐经典;另一方面,中山狠抓专业建设,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展览活动、人才培养、作品产出中,把成果体现出来,创作出高品质的文艺作品,形成了老中青梯队共同发展的良好状态。

绵延不绝的粤乐传统,浓厚的艺术氛围,不仅让“吕文成元素”传播得更远,也让更多人喜欢上中山这座“爱乐之城”。

擦亮名片 文化名人焕新文化名城

名人和名城密不可分,二者是双向奔赴的关系。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文旅再度“出圈”。趁此机遇,中山进一步挖掘吕文成文化品牌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软硬件的完善,擦亮“粤乐宗师”故里的文化名片。

系列特色展示窗口陆续形成。除了拍摄人物纪录片、出版“香山文脉”丛书《吕文成评传》书籍,中山正利用吕文成纪念馆、主题场馆等载体,通过开办主题音乐会、串联周边文旅资源等措施推动名人IP落地。

在火炬高新区大环村,游客们寻访古村碉楼,打卡吕文成文化纪念馆,在山环水绕中追忆大师往事;走进吕文成广东音乐主题·香山书房,音乐类的书籍琳琅满目,高胡、扬琴等粤乐乐器五件套一一陈列,市民伴着书香回味粤乐经典。

大环村党支部书记吕剑峰介绍,大环村当前正以粤乐文化为主线,通过“文化内核+碉楼载体+生态基底”的传统村落活化范式提升村庄景观风貌,在五年内将大环村打造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各种深度互动文艺活动陆续开展。今年7月,“龙腾伶仃洋 粤韵传香山”2024年香山之夜·粤剧文化市集首场活动在石岐文化公园拉开序幕。活动上,市民成群结队参观粤乐宗师(吕文成)展览、玩戏曲歇后语游戏、欣赏戏曲文创产品、免费品尝粤剧老倌名茶、观看戏码头基本功表演,现场精彩不断,热闹非凡。

在“百千万工程”文化振兴的大舞台,中山充分挖掘吕文成文化资源,打造集乡村文旅、文艺汇演、美食购物、教育培训等多位一体的文化产业链。随着中山文旅融合的故事不断“上新”,引来更多来自各地的游客,与吕文成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谈。

参与交流的还有大湾区间的城市。深中通道通车,为大湾区城市文化交流合作和粤乐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中山有香山粤剧团等专业院团基础,也有市文化艺术中心小剧场等优越演出场所,希望能以粤乐粤剧为文化纽带,在大湾区城市轮流组织更多的展演或人才交流活动,推动粤曲粤剧等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黄嘉裕说。

在《弦外之音——粤乐宗师吕文成》启播仪式尾声,吕文成弟子、高胡演奏家曾秋坚与中山本地乐手联袂演出吕文成名作《步步高》,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演奏中,曾秋坚使用了吕文成当年用过的一把高胡。

曾秋坚在香港攻读研究生时,毕业论文就是研究吕文成的胡琴演奏艺术。曾秋坚坦言,刚接触吕文成的音乐时有些抗拒,不觉得好听。但随着研究深入,他发现了吕文成音乐风格的妙处。吕文成音乐的种种风格,被曾秋坚总结出来,写进了多篇论文,曾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上。

在吕文成故乡使用吕文成使用过的乐器进行演奏,曾秋坚对此尤为感叹。“广东音乐的推广在广东和香港都做得相当不错。作为吕文成的家乡,中山可以做得更多一些,在社会上和校园中推广普及高胡演奏。”他建议。

本文原文来自南方日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