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白尼、伽利略、哈勃:揭秘宇宙认知变迁史
哥白尼、伽利略、哈勃:揭秘宇宙认知变迁史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漫长历程中,哥白尼、伽利略和哈勃三位科学家的贡献具有里程碑意义。他们分别提出了日心说、通过望远镜观测支持日心说,以及发现宇宙正在膨胀,这些发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哥白尼:日心说的革命
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是波兰的天文学家,他在1543年出版的《天球运行论》中提出了完整的日心说宇宙模型。这一理论在当时具有革命性意义,因为它彻底颠覆了自古希腊时期就广为接受的地心说体系。
哥白尼的日心说主张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而地球的运动包括绕地轴的自转、绕太阳的公转以及地轴的回转运动。他在《天球运行论》中提出了七点核心观点,其中包括不存在一个所有天体轨道的共同中心,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都绕太阳运转等。
哥白尼的日心说在数学技术层面可以媲美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他规定地球有三种运动:一种是绕地轴的周日自转运动;一种是环绕太阳的周年运动;一种是用以使得被认为镶嵌在天球上的地球在绕日公转过程中能够保持地轴的指向不变的地轴回转运动。哥白尼为阐述自己关于天体运动学说的基本思想撰写题为《短论》的论文。他规定地球有三种运动:一种是绕地轴的周日自转运动;一种是环绕太阳的周年运动;一种是用以使得被认为镶嵌在天球上的地球在绕日公转过程中能够保持地轴的指向不变的地轴回转运动。哥白尼在他的《天球运行论》一书中认为天体运动必须满足以下七点:1)不存在一个所有天体轨道或天体的共同的中心;2)地球只是月球轨道的中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3)所有天体都绕太阳运转,宇宙的中心在太阳附近;4)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同天穹高度之比是微不足道的;5)在天空中看到的任何运动,都是地球运动引起的;6)人们看到的行星向前和向后运动,是由于地球运动引起的;7)地球的运动足以解释人们在空中见到的各种现象。
哥白尼用以支持他的学说的论据,主要属于数学性质。他认为一个科学学说是从某些假说引申出来的一组观念。他认为真正的假说或者定理必须能够做到下面两件事情:它们必须能够说明天体所观测到的运动。它们必须不能违背毕达哥拉斯关于天体运动是圆周的和均匀的论断。
当时有许多反对的观点,但是哥白尼用当时的知识进行了反驳。反对理由:如果地球在转动,空气就会落在后面,而形成一股持久的东风。哥白尼答复:空气含有土微粒,和土地是同一性质,因此逼得空气要跟着地球转动。空气转动时没有阻力是因为空气和不断转动的地球是连接着的。反对理由:一块石子向上抛去,就会被地球的转动抛在后面,而落在抛掷点的西面。哥白尼答复:由于受到本身重量压力的物体主要属于泥土性质,所以各个部分毫无疑问和它们的整体保持同样的性质。反对理由:如果地球转动,它就会因离心力的作用变得土崩瓦解。如果地球不转动,那么像恒星那些更庞大的星球就必须以极大的速度转动,这一来恒星就很容易被离心力拉得粉碎。哥白尼答复:离心力只在非天然的人为运动中找得到,而在天然的运动中,如地球和天体的运动中,则是找不到的。
伽利略:望远镜观测的突破
伽利略(1564-1642)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他在1609年制造了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并用它进行了一系列划时代的天文观测。
伽利略的望远镜最初只能放大3-4倍,但他不断改进技术,最终将放大率提升至20倍。通过望远镜,伽利略观察到了月球表面的山脉和深谷,绘制了详细的月面图。他还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这一发现直接挑战了当时普遍认为所有天体都围绕地球转动的地心说。
伽利略的观测还包括金星的盈亏现象,进一步支持了日心说。他的发现记录在《星际信使》一书中,这些观测结果为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推动了科学革命的进程。
哈勃:宇宙膨胀的发现
埃德温·哈勃(1889-1953)是20世纪最伟大的天文学家之一,他的工作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规模和演化的理解。
1929年,哈勃通过观测星系的红移现象,提出了著名的哈勃定律,即星系的退行速度与其距离成正比。这一发现表明宇宙正在膨胀,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关键证据。
哈勃的观测还揭示了宇宙的年龄和大小。根据宇宙膨胀的速度,科学家们推算出宇宙大约起源于138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认知。
结语
哥白尼、伽利略和哈勃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们各自的发现,更在于他们推动了人类对宇宙认知的革命性进步。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伽利略的望远镜观测,再到哈勃的宇宙膨胀理论,这些科学发现不仅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看法,也推动了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革新。他们的工作展示了人类智慧和勇气的力量,激励着后来的科学家继续探索宇宙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