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泛联院成立6G通感算智融合创新开放实验室,加速推进6G技术攻关
中关村泛联院成立6G通感算智融合创新开放实验室,加速推进6G技术攻关
2024年12月19日,以“6G通感算智融合创新,引领未来通信新潮流”为主题的第三届6G前沿技术与趋势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指导,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关村泛联院)主办,汇聚了全球通信领域顶尖科学家和企业家,围绕6G通感算智融合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探讨。
本次论坛的最大亮点是6G通感算智融合创新开放实验室的正式揭牌成立。该实验室由中关村泛联院牵头,联合中国移动、中信科移动等中央企业以及北京移动、北京邮电大学、浪潮信息、联想、飞腾、摩尔线程、vivo、亚信等产学研单位共同建设。实验室以“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和长期合作”为原则,致力于加速推进6G通感算智融合技术攻关进程,共同研制6G通感算智融合原型样机,开展多场景室内外测试验证。
论坛上发布了多项6G创新成果。其中,中关村泛联院联合中国移动发布的6G通感算智云原生平台针对云化无线网络大带宽、低时延、部署多样化和算力碎片化等挑战,实现微秒级超高实时响应、云边端多平台自动弹性部署,并将部分场景硬件资源利用率提升至50%以上。此外,中关村泛联院联合北京邮电大学发布的视觉信息语义传输原型平台突破了视觉语义信息提取与信源信道联合处理等技术难题,传输数据结构相似性、处理时延、信息传输量等综合性能达到业界领先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关村泛联院理事长张平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ComAI:理论技术及工程实践》的主旨演讲,首次提出了AI与通信深度融合思想框架——ComAI,展示了其在6G智简网络、具身智能、多智能体协同通信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宏科探讨了新型互联网的必要性,通过移动性、安全性和实时性等技术创新满足特殊行业需求。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王江舟则讨论了通信与感知融合的必要性,展示了通过多基站协作提高感知精度和降低干扰的技术进展。
6G技术预计将于2025年启动标准化研究,2029年完成第一版6G国际标准规范,2030年左右实现商用。未来3-5年是突破关键技术、抢占标准高地和培育未来产业的关键窗口期。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持续推动6G创新发展,整合在京优势创新资源,加大6G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产出从0到1的研究成果,并积极推动6G标准创制,力争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6G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