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既要敬意满怀,又要守法有礼
清明祭英烈:既要敬意满怀,又要守法有礼
清明节即将到来,人们纷纷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然而,在使用革命烈士的照片时,我们需要注意相关规定,避免侵犯逝者的肖像权和个人隐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此外,传播逝者照片还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包括刑事责任。让我们共同遵守法律法规,以正确的方式缅怀英雄,传承红色基因。
法律红线:英烈肖像权不容侵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994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明确将死者的人格利益纳入法律保护范围,体现了对人格尊严的尊重和保护。
典型案例: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近年来,一些人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不当言论,侵犯英烈的名誉和荣誉,最终受到法律制裁。例如,罗某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侮辱抗美援朝“冰雕连”英烈的言论,阅读量达2万余次,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在相关网站及报纸上公开赔礼道歉。肖某在微信群中诋毁、侮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被判处管制六个月。这些案例警示我们,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侵犯英烈权益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严惩。
正确使用:尊重与传承的平衡
2024年,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办理了首例网络自媒体侵害红岩英烈人格利益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部分自媒体博主将刘国鋕等红岩英烈的肖像错用、滥用于军统特务的人物介绍中,造成不良影响。检察机关通过调查取证,向法院提起诉讼,最终被告公开赔礼道歉并发布正面宣传视频。同时,检察机关推动建立了红岩英烈肖像网络使用保护机制,进一步规范了英烈肖像的网络使用。
清明祭扫:文明缅怀,依法表达
清明节期间,各地纷纷发布祭扫提示,倡导文明、绿色、平安的祭扫方式。例如,苏州市预计今年清明期间祭扫客流将近800万人次,为应对巨大交通压力,推出了网上预约、公交接驳等措施。同时,各地倡导无烟祭扫,提醒市民不要将火种带进墓区,不要开展焚香、点烛、烧纸钱等活动。
倡议:尊祖敬亲,守法有礼
在缅怀英烈的同时,我们也要遵守法律法规,尊重英烈的人格利益。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表达哀思:
- 网上祭扫:通过官方网站或平台进行网上献花、留言等
- 鲜花祭扫:用鲜花代替传统祭品,既环保又庄重
- 代为祭扫:委托墓园工作人员代为祭扫
- 家庭追思:通过讲述英烈故事、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等方式缅怀
让我们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尊祖敬亲,守法有礼,以文明、理性和合法的方式表达对英烈的敬意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