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探秘:卢舍那大佛的秘密
龙门石窟探秘:卢舍那大佛的秘密
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公里处的伊水两岸,龙门山和香山崖壁上,静静地矗立着一座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最高峰”的伟大石窟——龙门石窟。这里,2100多个窟龛、10万余尊造像、3600余品碑刻题记,历经1500多年的沧桑,见证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辉煌。其中,最为世人瞩目的,莫过于那尊通高17.14米的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千年不朽的佛教艺术杰作
卢舍那大佛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南部的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造像。奉先寺开凿于唐咸亨三年(672年),完成于上元二年(675年),历时四年。这座宏伟的雕像,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更凝结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精髓。
“卢舍那”是梵语“智慧广大,光明普照”的意思,象征着大日如来佛的法身。卢舍那大佛的面容,据传是按照唐代女皇武则天的容貌塑造的,因此也被称为“武则天的化身”。大佛头戴宝冠,面相丰满圆润,双目俯视,嘴角微翘,表情温和慈祥,仿佛在俯瞰着芸芸众生。这种庄严肃穆而又不失亲和力的神态,体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
最新考古发现:重现千年前的华美
2022年,龙门石窟研究院对奉先寺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取得了令人惊喜的发现。在卢舍那大佛身体表面,发现了绿色、红色、黑色等彩绘颜料残留,在面部检测到金、银元素,并发现有金箔。这一发现揭示了卢舍那大佛在唐代初建时的华美样貌——很可能“金箔贴面”“身着霓裳”。
更令人惊叹的是,卢舍那大佛右侧胁侍普贤菩萨表面保留的白色物质,厚度均匀,与岩石结合紧密。经过X射线荧光分析,其成分主要为铅白,即碱式碳酸铅,古时称为胡粉、铅粉、水粉……《天工开物》《本草纲目》中有确切记载。铅白是古代画图和化妆品的重要颜料,不但为颜料附着、金箔黏结提供良好界面,也为后期抵御自然风化发挥了一定作用。
普贤菩萨右眼保留了完整的眼珠,经检测,质地为琉璃,而左眼采用两块拼合而成,靠近鼻子的那一半已经脱落、遗失。这次近距离的观察,路伟发现普贤菩萨两眼略微不对称,右眼狭长,大眼角(靠近鼻梁位置)角度很小,约为30°,眼珠形状规则、对称,而左眼大眼角角度较大,大约45°,大眼角一侧眼珠略为梯形。“此乃工匠有意为之。”路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普贤菩萨胁侍卢舍那大佛,身形略微向左转动,不对称的眼珠,极有可能是考虑到透视效果,“这无法不令人感叹古人的巧妙构思与雕塑工艺”。
文化交融的见证
龙门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公元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多个朝代,持续营造了400余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大力扶持佛教,将平城云冈石窟的能工巧匠迁至洛阳,龙门峡谷的上空,开始响起了穿云裂石的斧凿声。
开凿于公元493年的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的一个洞窟,可能是孝文帝倡议营造的,一批支持孝文帝迁都的王公贵族、朝中重臣、军队将领,也率先在古阳洞中凿龛造像。由于孝文帝迁都后正式推行汉化政策,此时正在龙门洞窟中石雕的造像具备明显的汉化特征,不再似云冈石窟一期、二期造像那般雄健、粗犷,而是趋向活泼、温和、清秀,脸部瘦长,胸部平直,双肩瘦削,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是典型的南朝汉人所推崇的“秀骨清像”。后来被称为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精华的《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在此洞中。
保护与传承
卢舍那大佛历经千年风雨,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2007年,卢舍那大佛结束了面部修缮工程,保护人员对大佛表面进行了除尘除污,并封堵了大佛自身和周边的细缝。2022年7月,奉先寺再次完成了历时228天的大型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这些保护措施,为这尊千年佛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如今,卢舍那大佛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龙门石窟中,以其庄严的神态和精湛的艺术价值,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如果你对历史文化感兴趣,不妨亲自前往洛阳,一睹这千年石刻艺术的风采。站在卢舍那大佛脚下,仰望其宏伟的身躯,感受其历经千年而不朽的魅力,你一定会被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所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