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为何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为何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为何能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这源于其独特的精神品质和伟大的使命责任感。儒家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还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的精神品质和使命责任感
⑴ 儒家的精神品质
儒家倡导积极入世、乐道和合,注重好学力行、自省知耻,强调仁爱之心、礼义之教,主张推己及人、诚信为本,重视修身自明、参悟天地,以个体爱人为表率,从爱家到爱社会国家,提倡礼治国、德服人,强调道德伦理和谐共生,致力于建立小康大同社会。
⑵ 儒家伟大的使命责任感
儒家的使命是治国教化,大淳天下。东晋道学理论家葛洪在《抱朴子》中说:“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北宋宰相赵普曾言:“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便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出处,彰显了儒家经典在治国辅政中的重要作用。
儒家强调积极入世、改变世界、教化人类,致力于提升人的素质质量。同时,儒家追求卓越,远离平庸,倡导打造靓丽人生。儒家思想不仅关乎个人修养,更涉及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政治秩序,是天人之学,更是生命情感哲学,旨在教化世人,指引人类走向未来。
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开创儒家学派。《中庸》称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孟子》谓之“孔子之谓集大成”,证明孔子思想是前2500多年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他诸子百家仅是对六经某一方面的传承与发挥,唯有儒家存续至今,成为华夏文化思想的主流。
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清末的1890多年,儒家思想一直是官方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深深植根于国人的血脉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孔子的国际评价
孔子思想自16世纪已在欧洲广泛传播,影响巨大,对欧洲的启蒙运动起到了推动促进作用。美国思想家艾默生称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美国学者甘霖认为“孔子不独为一国之圣人,实为万国之圣人”;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说:“能够帮助解决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问题,唯有中国孔子的学说。”
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评价孔子:“他所说的和他的生活态度,绝不逊于我们古代的哲学家;许多西方哲学家无法与他相提并论。故此,他所说的或所写的,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奉为金科玉律;直到现在,所有的帝王都尊重敬孔子,并感激他留下的遗产。”
“欧洲的孔子”法郎士·魁奈认为“孔子礼教的目的在于恢复人类天性,不再为愚蠢和情欲所蒙蔽,……应以理性为标准;凡是不合理性的,叫他们勿动,勿思,勿言。宗教道德优美到这个地步,真是无以复加了。但是还有一事要我们去做,就是把这种道德教训普行于世界。”
伏尔泰极为推崇孔子思想,认为“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对世界宣布更有用的真理。”他主张法国应当以儒家之道来治理国家,实行德治主义。伏尔泰把孔子的画像挂在礼堂里,朝夕礼拜。
中华文明之文化,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因为她有至强的特性就是遗传。有些传统随着进化与进步,有可能会消失,但文化不会,尤其是中华文化有极强的生命力。历史已充分证明。
结论
孔子儒家思想,穿越时空,超越国界,其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中国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也深刻地刻在了全球文明的记忆中。孔子的思想是超前的、超越的、超级的,它不仅是中华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被写入联合国决议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就是儒家“大同”思想理念的延续。在今天孔子思想,依然照耀着人类前行,而且孔子思想更是人类未来进程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