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结婚的?婚姻六礼的演变与文化内涵
古代人是如何结婚的?婚姻六礼的演变与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人生大事,古代的婚嫁礼俗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从黄帝时期的简单聘礼,到周代的六礼制度,再到秦汉以后的财婚盛行,中国古代婚姻礼俗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它又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婚姻观念?本文将带你穿越时空,探寻古代婚姻礼俗的奥秘。
婚姻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基石
婚姻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是中国古代聘娶婚的核心程序。这一制度的形成,不仅规范了婚姻的流程,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婚姻的重视和对礼仪的尊崇。
- 纳采:男方派人向女方家求亲,是婚姻的开端。
- 问名:女方同意后,将女儿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告知男方媒人,以备后续的占卜。
- 纳吉:男方将两人的生辰八字进行占卜,得到吉兆后,双方正式交换婚书。
- 纳征:男方赠送聘礼给女方,这是婚姻成立的重要标志。
- 请期:男方派媒人与女方商定具体的结婚日期。
- 亲迎:新郎在傧相的陪同下前往女方家迎接新娘,完成婚礼。
聘娶婚的形成,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密切相关。在母系氏族时代,婚姻形式较为原始,男女之间没有经济往来,子女归属女方家族。进入父系社会后,从夫居成为主流,女子的生育和劳动成果归属男方家族,聘礼制度由此产生,以弥补女方家族的“损失”。
纳征之礼:诚信与承诺的象征
在婚姻六礼中,纳征之礼最具影响力。它不仅是婚姻是否达成的关键,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诚信为本的孝道文化。
《唐律疏议》记载:“婚礼以聘财为信,……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这表明,纳征之礼一旦完成,婚姻便不可轻易解除。男方若悔婚,无权索回聘礼;女方若悔婚,则需退还聘礼。
先秦时期的纳征之礼,更注重礼仪而非财物。《仪礼·士昏礼》记载:“纳征,玄纁束帛、俪皮。”玄纁束帛象征着黄昏,与古代婚礼多在黄昏举行的习俗相呼应;俪皮则象征着男子的狩猎能力。这些象征性的礼物,体现了男方对婚姻的郑重承诺。
然而,秦汉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纳征之礼逐渐演变为财礼,聘礼的金额不断攀升,甚至成为婚姻成立的主要障碍。这种转变,使得原本象征诚信的纳征之礼,逐渐偏离了其文化本意。
迎亲礼俗:从简朴到繁复
亲迎是六礼中的最后一项,也是最为热闹的环节。从先秦到明清,迎亲礼俗经历了从简到繁的演变过程。
先秦时期的婚礼,仪式相对简单,主要包含共牢(共同食用祭祀用的牲畜)和合卺(夫妇共饮一杯酒)两个环节,象征着夫妻一体,荣辱与共。秦汉以后,婚礼开始注重宴请宾客,增添了更多的庆祝活动。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随着民族大融合,婚礼形式更加多样。障车、下婿、却扇等习俗相继出现,使得迎亲过程既热闹又充满趣味。例如,障车之俗要求男方支付一定费用才能将新娘接走;下婿则是对新郎的戏弄和考验;却扇则是新娘用扇子遮面,直到特定仪式才揭开。
宋代以后,婚礼仪式进一步简化,但财礼的性质并未改变。明清时期,聘礼的金额继续攀升,导致许多贫苦人家难以承担,无法娶妻成家。
文化传承与现代启示
中国古代婚姻礼俗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观念的变迁。从最初的聘娶婚到后来的财婚,从简朴的仪式到繁复的礼俗,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诚信为本的孝道文化。
在现代社会,虽然传统的六礼制度已不再通行,但其中蕴含的尊祖敬亲、诚信为本的孝道文化,仍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的联姻,需要双方的承诺与责任。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婚姻的情感价值和文化内涵,让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本文原文来自人民论坛网,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