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头晕眩晕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指南
老年头晕眩晕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指南
头晕和眩晕是老年人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理老化、疾病、药物副作用等。了解这些症状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老年人头晕/眩晕的病因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血管、前庭系统(管理平衡)、神经系统等多个部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老化。同时,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等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头晕或眩晕。
具体来说,常见的病因包括:
梅尼埃病:表现为眩晕、耳鸣,有耳闷堵感,听力下降,严重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出冷汗。
耳石症:头部位置改变时(如起床、翻身、转头)会出现短暂的眩晕(不超过1分钟),伴有眼震、恶心呕吐、出冷汗。
前庭神经炎:出现身体平衡障碍,眩晕持续数天后可逐渐缓解,伴有自发性眼震、恶心呕吐,但无听力障碍。
后循环缺血:持续性头晕,直立位加重,伴有肢体无力、言语障碍。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头晕,站不稳,伴随心悸、失眠、焦虑、记忆力减退等。
体位性低血压:从蹲位突然站立时感到头晕,眼前发黑,短暂休息后症状可消失。
老年人头晕/眩晕的临床特征
老年人头晕/眩晕的病因较为复杂。在急性持续性眩晕的疾病中,应首先排查脑卒中和伴眩晕的突发性聋等高致死性和致残性疾病。而前庭神经炎和脱髓鞘病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相对少见。对于发作性头晕/眩晕,要首先考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梅尼埃病(MD)、前庭性偏头痛(VM)等,但老年人群中首发VM较少见。慢性头晕/眩晕则需要注意鉴别高血压、低血压、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焦虑抑郁障碍、以头晕为主要表现的躯体化症状、老年前庭病和以帕金森病或帕金森综合征为代表的神经变性病等。
老年人头晕/眩晕的诊断评估
老年人头晕/眩晕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前庭系统疾病、血压异常、动脉硬化、骨关节肌肉系统疾病、视力听力障碍、认知障碍、焦虑抑郁、药物不良反应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因素。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头颈部血管检查(如颈部血管彩超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必要时进行脑部MRI检查。此外,还需要进行焦虑抑郁测评,并注意分析慢性头晕/眩晕与焦虑抑郁障碍之间的关系。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及跌倒风险评估也很重要。
老年人头晕/眩晕的治疗
对于老年人头晕/眩晕的治疗,急性期或发作期症状严重时可给予相应药物对症治疗。慢性头晕/眩晕可能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治疗策略应以个体化综合治疗为主。例如,如果患者服用多种药物,要注意识别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头晕,通过合理调整药物可改善头晕症状。同时要注意跌倒风险的筛查及防跌倒管理。必要时可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并进行心理干预。前庭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头晕/平衡障碍患者也有帮助。
在家突发眩晕的处理方法
保持静止:头晕发生时,要尽可能找一个能依靠的东西,避免摔倒。尽量躺平,寻找一个相对不晕的体位并保持,再寻求帮助。发生眩晕时,尽量卧床,闭目,避免噪声、强光等刺激。如果出现恶心和呕吐,要处于侧卧位,以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造成窒息,或引起吸入性肺炎。旁人要准备塑料袋、纸张、毛巾、垃圾桶等物品,帮助患者将呕吐物及时吐出。
备好药物:如果有反复发作病史,应随身携带镇静缓解眩晕的药物,并按医嘱服药。
检查血压:及时测量血压,如果血压过高,有高血压病史者,应及时按医嘱服用降血压药物。
监测血糖:如果血糖过低,应该迅速进食葡萄糖、蜂蜜、果汁等含糖食品。
及时就医:伴有意识障碍或其他较严重无法缓解的症状,应尽快去医院检查,及时拨打120。
注意起床方式:老年人起床时不要猛起,会使血往上冲,造成血压突然波动,引起头晕等症状。早晨睁开眼睛后应该先静卧5分钟左右,关节充分舒展活动,然后慢慢起身下床。
如何预防头晕眩晕反复发生
保持良好心态:保持愉悦乐观的心情是预防的关键步骤。
减轻心理压力:平时不要过于忧虑,多参加一些简单的活动,以此转移注意力。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尽量保持卧室和整个屋子的安静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透气。在适宜的气候下,经常去室外比较幽静的地方散步,多呼吸新鲜空气。少去拥挤及空气污染大、不流通的地方。
健康饮食:多吃清淡的食物,少吃高脂肪、含盐量过高、甜食或非常油腻的食物,戒烟少酒。可以多吃冬瓜、萝卜、玉米、小米、荷叶粥、黑木耳、茄子、豌豆苗、西红柿、莴笋、豆油、茶、鲤鱼、海蜇以及豆类、豆制品等。
关注餐后低血压:多见于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血管硬化、心脏病、脑动脉供血不足的高龄老年人。使用扩血管、降压的药过量,或使用利尿消肿的药后很容易诱发餐后低血压。患者常在餐后2小时内出现头晕、乏力、胸痛等不适,平卧后可好转。餐后每半小时测血压,在2小时内如果收缩压(高压)下降20毫米汞柱或收缩压(高压)由餐前≥100毫米汞柱降至餐后<90毫米汞柱就可诊断。出现餐后低血压的老年人要注意:首先在服药前后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降压药物。其次,调整饮食,避免吃得过饱,应少食多餐;减少米饭、面条等主食的量,增加肉类、豆类、牛奶的量;避免热饮,避免剧烈运动。最后,找经验丰富的医师调整用药,尤其是扩血管药、利尿剂、降压药等;如果降压药作用的最强时间与餐后重叠,建议调整为两餐之间服用。
本文原文来自gsse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