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两岸抗战电影:共同的民族记忆,不同的文化视角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59:0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两岸抗战电影:共同的民族记忆,不同的文化视角

海峡两岸的抗日题材电影,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从《笕桥英烈传》到《英烈千秋》,从《扬子江风云》到《梅花》,这些影片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时的英勇与坚韧。本文将从价值观、阶层性、文化结构和叙事风格四个方面,对两岸的抗日题材电影进行深入分析与比较。


电影《笕桥英烈传》海报

共同的价值观和爱国情怀

台湾的抗日电影,如《笕桥英烈传》(空军与日军的战斗)、《大阪勇士》(四行战役)、《英烈千秋》(张自忠)、《梅花》、《香》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时的英勇与牺牲精神。其中,《笕桥英烈传》以“814”、“815”和“周家口”等空战为背景,展现了空军名将高志航等人的壮烈事迹。《英烈千秋》则通过张自忠将军的生平,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忠贞与不屈。

这些电影反映了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文化认同观。20世纪70年代,台湾在政治变革的背景下,通过电影媒介来鼓舞士气。例如,《英烈千秋》不仅在票房上取得成功,还被誉为“中国战争电影史上最佳影片”。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台湾的战争片却进入了低潮时期。

两岸电影的阶层性

抗日战争开始之前,台湾作为日本殖民地,与日本之间存在微妙的关系。大陆拍摄的抗日战争影片主要从国家、民族和种族的对抗角度切入,而台湾的抗战题材电影则更注重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表现文化的斗争。

以欧威为代表的台湾新生代演员,凭借《故乡劫》与《秋决》等影片获得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李翰祥导演的《扬子江风云》(港名《一寸血的河流》)影响颇大,该片根据邹郎原著的间谍小说《死桥》改编,讲述了地下情报员“长江一号”和同志们在湖北省监利县执行“死桥计划”的故事,成为当时台湾最卖座的电影。

两岸电影的结构与文化

从电影批评的文化角度来看,两岸的电影界都对抗日电影进行了后现代的大众传播媒介研究。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两岸分别涌现了《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等经典影片。1978年底,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电影产量大幅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已达到近400部。

20世纪80年代的《血战台儿庄》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正面描写国民党抗日的战争史诗力作。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在大陆出现了数量和质量的井喷式增长。

两岸电影的叙事与风格

文化和社会阶层的差异不会改变社会整体的发展,上下层阶级通过与主流社会之间的基本关系,相辅相成,形成整个社会的发展史。由于多种历史原因,大陆的抗日战争影片多是表现普通大众参与的战争,如农民、穷人参加抗日战争,地主老财则是恶势力,是反面人物。台湾的民族主义情绪体现在电影中主要以记录和叙述为主,如获第13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录音奖、最佳非歌剧音乐奖的影片《梅花》,讲述了一个几代同堂、生活不错又体面的普通家庭为了维护家园,对日本侵略者坚决抗击的英雄精神,影片风格刚柔并济。

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海峡两岸的电影界应该反省和深思:为什么我们经历了“南京大屠杀”这样震撼人心的民族苦难,却不能拍出像《辛德勒的名单》、《伟大的转折》那样震撼人心的电影?是对这段历史的考虑不够彻底?是因太多的商业考虑?是缺乏足够的能力?还是未能把握普世价值的主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话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