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化肥的前世今生:从古至今的农业革命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50:3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化肥的前世今生:从古至今的农业革命

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在伦敦英国有机化学年会上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提出了矿质营养学说。这一理论揭示了植物生长发育不是以腐殖质为营养物质,而是以矿物质为营养;进入植物体内的矿物质不是偶然的,而是为植物生长和形成产量所必需的;植物种类不同,对营养的需要量也不同,需要量的多少可通过测定营养正常的植物的组成来确定。这一发现不仅推翻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还为化肥工业的诞生奠定了科学基础。

李比希的理论很快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并迅速推动了化肥工业的发展。19世纪中叶,李比希等人进一步提出了养分归还学说,强调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养分,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使土壤养分减少。为了维持土壤肥力,就必须将作物带走的养分通过施肥的方式归还于土壤。这一理论进一步巩固了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化肥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格局。在李比希提出矿质营养学说之前,农民们主要依靠粪便或鸟粪等天然肥料为作物施肥。而科学进步使得农民开始能够使用化肥提高粮食产量。特别是在20世纪中叶,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化肥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化肥工业的发展更是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巨大转变。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化肥工业基础薄弱,仅有氮肥生产,磷肥、钾肥等还是空白,2024年化肥年产量累计只有0.6万吨(折纯量),接近于零。而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化肥行业步入了飞速发展时期。2024年1-12月,全国农用氮磷钾化肥(折纯)累计产量达到5446.00万吨,同比增长0.8%。同年,全国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产量为5471.9万吨,同比增长1.2%。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化肥工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化肥对提高农业产量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衡阳红壤实验站的研究发现,在南方酸性红壤区合理施用石灰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结果表明,与仅施用化肥相比,配施石灰能够显著提高土壤酸碱度值,增加交换性钙离子、镁离子、有效磷、碱解氮等养分含量,显著改善了土壤质量指数。土壤质量的改善是作物产量提高的直接原因。此外,与单独施用化学氮肥相比,配施石灰能降低全球增温潜势。这一研究为红壤区实现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双提升与温室气体减排协同提供了科学依据。

然而,化肥的使用也面临着诸多争议和挑战。2020年5月,欧盟委员会宣布了一项要在欧盟农业领域全面去化肥、去农药的“绿色法案”,计划到2030年将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50%,化学肥料使用量减少20%。这一提案在欧洲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许多国家的农民走上街头抗议,最终迫使欧盟委员会撤回该法案。这一事件反映了化肥在现代农业中的不可或缺性,同时也暴露了化肥使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化肥过量使用确实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长期单独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酸化加剧,土壤质量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此外,化肥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在雨水冲刷下容易流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因此,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减少化肥对环境的影响,成为现代农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化肥技术正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近十年来,中国新型肥料行业取得了显著进展。新型肥料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缓释肥料可以缓慢释放养分,减少养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生物肥料则利用微生物的活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能力。这些技术创新为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提供了新的途径。

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化肥的合理使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2024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到2024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提出建立健全以“高产、优质、经济、环保”为导向的现代科学施肥技术体系,完善肥效监测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公益性与市场化融合互补的“一主多元”科学施肥推广服务体系。方案还强调要提高有机肥资源还田量,大力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到2024年有机肥施用面积占比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

化肥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农业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为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化肥的使用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和可持续性挑战。未来,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减少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将是全球农业面临的重要课题。这需要科技创新、政策引导和农民实践的共同努力,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