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复旦开发磁共振诊断新方法,南大发现GP73标志物,肝纤维化检测迎来突破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50:3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复旦开发磁共振诊断新方法,南大发现GP73标志物,肝纤维化检测迎来突破

近年来,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复旦大学步文博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研究,开发出基于磁共振分子影像的无创诊断技术,通过识别新型分子标志物FAPα,实现了对肝纤维化的精准分级诊断。这一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还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在这一领域,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李婕教授团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随着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上升,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李婕教授团队针对这一临床挑战,开发了Agile 3+等新型无创诊断工具,为肝纤维化的早期发现和精准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慢乙肝合并MAFLD患者中,传统的无创评分模型如FIB-4、APRI、NFS等存在准确性不足的问题。李婕教授团队通过大规模队列研究,分析了3000多例肝活检样本的数据,发现Agile 3+在这一特定人群中表现良好。此外,团队还采用机器学习技术,结合多项指标开发出用于诊断进展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随机森林模型,显著提升了诊断效能。

高尔基体膜蛋白73(GP73)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肝纤维化标志物。研究发现,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GP73可用于单独预测肝纤维化的发生。当GP73临界值为150 ug/L时,诊断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88.3%,均高于传统的甲胎蛋白(AFP)。GP73的表达量与肝癌患者的肿瘤大小及TNM分期相关,可动态监测肝病进展。

无创诊断技术的改进不仅能帮助更早期地识别出高危患者,还能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这些新型无创诊断工具有望成为肝纤维化诊断的首选方法,为全球数亿慢性肝病患者带来福音。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