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血栓溶解剂治疗中风解限制 大林慈济研究可造福全球千万病人
静脉注射血栓溶解剂治疗中风解限制 大林慈济研究可造福全球千万病人
大林慈济医院急诊部蔡斗元医师与研究团队针对中风治疗用药的研究,有望改变中风治疗指南。
静脉注射血栓溶解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出血与死亡风险不会提高,这一发现有望改变目前全球中风治疗指南,预计全台湾有13万病人受惠,全球则将有上千万人受益。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内科医学领域顶尖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2024年1月号,该期刊影响因子高达39分,受到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为抢救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病人的黄金治疗关键时间,健保署自2023年10月1日起放宽血栓溶解剂给付条件,由原先限急性缺血性脑中风“3小时内”使用,延长至“4.5小时内”,预计一年约新增加1,600人受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服用NOAC(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血剂)来通血路,预防中风及心脏病。但大林慈济医院急诊部医师蔡斗元指出,目前全球的中风治疗指南中,针对中风前两天内接受过NOAC治疗的病人,若不幸仍罹患急性脑中风,不建议使用静脉注射血栓溶解剂来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以避免脑出血风险。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病人接受NOAC抗凝血剂药物治疗,这些人都属于中风高危险群,若发生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时,无法及时注射血栓溶解剂,将使这群病人错过黄金治疗时间,影响后续恢复情况。
口服抗凝血剂药物
蔡斗元医师与大林慈济医院、花莲慈济医院、奇美医院以及台湾大学和成功大学等多位医师和学者组成研究团队,以台湾健保数据库中2300万人的就医资料进行大数据研究,调查在2011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急诊接受血栓溶解剂治疗的所有20岁以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成年病人,发现与未接受任何抗凝血药物或中风前接受Warfarin治疗的病人相比,接受NOAC治疗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在接受静脉注射血栓溶解剂治疗后,出现大出血事件和死亡率的风险并未变得更高。
蔡斗元医师指出,2022年美国的研究指出,接受NOAC治疗与以静脉注射血栓溶解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后较高的脑出血风险无关。而在2023年的国际性研究也有类似结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项研究主要针对非亚裔病人,其中分别只有3.4%及20.2%为亚裔人士,由于亚洲人的体质特殊,脑中风的型态与对药物的反应与其他种族不同,目前针对亚洲族群的证据仍有限,这次的研究刚好补足了对亚洲族群的证据空白。
蔡斗元指出,NOAC于2009年12月在台湾首次获得批准使用,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其在台湾和全球的使用都逐步增长。根据全民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的资料,截至2020年,台湾大约有0.5%的人口服用NOAC。由于大多数NOAC使用者本质上是属于缺血性脑中风的高危险群,由此带来的临床意义必然会越来越大。这项研究也为临床医生在临床环境中做出实证决策提供了关键参考。同时对未来的研究及治疗指南的更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论文原文截图
论文原文链接: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fullarticle/2811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