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舜教授团队重磅突破:特瑞普利单抗开创肺癌治疗新模式
陆舜教授团队重磅突破:特瑞普利单抗开创肺癌治疗新模式
近日,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陆舜教授团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揭示了国产原研创新免疫药特瑞普利单抗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的突破性进展。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肺癌治疗领域的重大进步,也为全球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研究设计与主要发现
陆舜教授团队开展的这项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NEOTORCH研究)共纳入404例Ⅲ期NSCLC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组和安慰剂联合化疗组。研究采用独特的“3+1+13”治疗模式:即术前3周期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术后1周期巩固治疗,随后接受13周期的特瑞普利单抗单药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独化疗相比,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期(EFS)。在平均18.3个月的随访期间,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组的中位EFS尚未达到,而安慰剂联合化疗组的中位EFS为15.1个月,疾病复发、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60%(双侧P<0.001)。
此外,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组的主要病理缓解(MPR)率和完全病理缓解(pCR)率也显著提高。盲态独立中心病理评估显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组的MPR率为48.5%,是安慰剂联合化疗组(8.4%)的近6倍;pCR率为24.8%,是安慰剂联合化疗组(1.0%)的25倍。
创新治疗模式的临床价值
这一研究开创了“3+1+13”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治疗新模式,无论患者肿瘤分期(ⅢA期或ⅢB期)、组织亚型(鳞癌或非鳞癌)及PD-L1表达如何,均能从中获益。同时,这一治疗模式还显著提高了手术切除率,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组的手术切除率为82.2%,其中95.8%的患者实现R0切除(即显微镜下无残留病灶)。
安全性方面,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组与安慰剂联合化疗组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发生率相似,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这一结果表明,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性可控。
特瑞普利单抗的独特优势
特瑞普利单抗是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PD-1靶点单抗药物,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其铰链区228号丝氨酸蛋白位点引入脯氨酸点突变,确保IgG4抗体稳定性。同时,采用全新的CDR序列及独特FG环结合位点,与PD-1受体结合后,引起FG环构象变化,增强亲和力和诱导内吞作用,达到特异性结合,减少脱靶效应。
基于NEOTORCH研究的卓越成果,2023年12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围手术期治疗,继之特瑞普利单抗单药作为辅助治疗,用于可切除IIIA-IIIB期NSCLC的成人患者。这一批准使特瑞普利单抗成为我国首个获批的肺癌围手术期疗法。
从“跟跑者”到“领跑者”
陆舜教授表示,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在肺癌治疗领域从“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方案不仅扎根中国,更走向世界,最终有望改变全球治疗标准。此次NEOTORCH研究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充分体现了国际学术界对这一成果的认可。
事实上,特瑞普利单抗在肺癌治疗领域的突破并非孤例。在另一项由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牵头的EXTENTORCH研究中,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显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可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33%,死亡风险降低20%。基于此研究,特瑞普利单抗成为全球首个在ES-SCLC一线治疗III期研究中取得预设双重主要终点阳性结果的PD-1抑制剂。
2024年上半年,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了13款肺癌抗癌新药,其中特瑞普利单抗是首个获批的国产PD-1单抗药物,用于治疗可切除的IIIA-IIIB期NSCLC。这一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肺癌治疗领域的持续进步,也体现了国产创新药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随着中国医学专家和制药企业的持续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有更多像特瑞普利单抗这样的国产创新药问世,为全球肺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陆舜教授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无疑为这一美好愿景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