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林下种可可,西双版纳探索产业转型新路径
橡胶林下种可可,西双版纳探索产业转型新路径
西双版纳,这片神奇的土地,正孕育着一个全新的产业传奇。在橡胶林的绿荫下,一株株可可树悄然生长,孕育着甜蜜的希望。这不仅是农业模式的创新,更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举。
橡胶林下的新希望
西双版纳是中国最重要的橡胶种植区,天然橡胶种植面积、产量、单产均居全国第一。然而,近10余年来,受国际市场行情影响,橡胶价格持续低迷,植胶企业和农户收入受到严重影响。橡胶树种植周期长、生产成本高、产值低的弊端日益凸显,不合理的开垦和管理还导致雨林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及相关企业,经过近一年半的调研和探讨,决定在橡胶林下推广种植可可。这种“橡胶—可可”复合种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胶园产出、增加胶农收益,还能改善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修复。
科技引领,创新种植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自2011年开始试验种植可可树,如今已进入盛产期。可可树适宜在橡胶林内间种,西双版纳适合种植的橡胶林规模可达百万亩以上。这种复合种植模式,既能达到保水固土的效果,又能形成更复杂多样的生物链,起到生态修复的作用。
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橡胶产业发展中心研究员田耀华介绍,可可树4年开花结果,7年进入盛产期。按每株平均产果60个、产豆1.5公斤计算,每亩可可豆的产量约68公斤。按照当前市场价格保守估算,每亩综合收益可达4760元,纯收益能达到每亩每年2000元左右。
市场机遇,前景广阔
根据国际可可组织(ICCO)202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可可豆的产量和消费量连年增长,可可制品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中国市场也在持续扩大,而我国可可原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西双版纳发展可可产业,不仅能够填补国内可可原料的缺口,还能打造本土的高品质巧克力品牌。
2023年,泰国“大胡子冰可可”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第一家门店就选择在西双版纳开业。这家成立于2019年的泰国本土品牌,以特调且浓郁的可可奶产品和魔性的品牌设定吸引消费者,目前已在国内开设100余家门店。这充分说明,高品质的可可产品在中国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产业联动,多方共赢
2024年11月22日,西双版纳小象可可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双版纳州农垦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橡胶林下种植可可等经济作物。此次参与签约的各方,涵盖了橡胶林下种植可可项目从科技研发、种苗培育、成果转化、推广种植、产品收购和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
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负责人表示,该项目作为多方参与的“联合体”,将共同探索发展西双版纳可可产业,先行先试,同时为中国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保护、生物多样性胶园改造、保胶助农,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挑战与展望
尽管前景广阔,但西双版纳发展巧克力产业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可可种植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需要时间,产业链的完善也需要逐步推进。此外,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本土品牌,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西双版纳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随着“橡胶—可可”复合种植模式的推广,西双版纳不仅有望成为新的可可原料产区,还能生产出本土的高品质巧克力,让消费者享受到本土美味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这是一条实现天然橡胶产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加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更加显著的重要途径。
西双版纳的橡胶林下,一颗颗可可果正悄然成熟,它们承载着西双版纳的绿色希望,也孕育着一个全新的产业传奇。让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西双版纳的巧克力能香飘世界,成为这片热带雨林的又一张金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