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提出抑郁症“连接”理论,将启动“心花人生”研究计划
中国科学家提出抑郁症“连接”理论,将启动“心花人生”研究计划
抑郁症,这只“黑狗”,正悄然影响着全球3亿多人的生活。在中国,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9000万。如何驯服这只“黑狗”,成为科学家们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长聘教授严超赣,正致力于通过“连接”理论,为抑郁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严超赣(左)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抑郁症患者进行TMS干预。受访者供图
为什么是“连接”
严超赣认为,抑郁的根源在于“连接”的缺失。他解释说:“就像牛反刍一样,抑郁症患者会经常反复思考某个负面事物,很容易陷入深深的痛苦中,从而隔绝与周围世界的联系。”
这种“连接”的缺失不仅体现在人际关系中,也反映在大脑的神经网络中。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默认网络(DMN)功能连接异常,这可能让他们难以摆脱反刍思维的循环。
抑郁:可怕的“黑狗”
在英语世界里,抑郁症常被形象地称为“黑狗”。严超赣的研究团队正致力于利用大脑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探寻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指标。
研究发现,童年期有不良经历的个体,在成年后更易表现出抑郁样行为。这些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得到了支持:童年期受虐的大鼠成年后不爱喝糖水、在游泳测试中更快放弃挣扎,甚至在社交行为中表现出退缩,这些都与人类抑郁症患者的特征相似。
多学科交叉,产学研医结合
严超赣笑称,自己可能是脑科学领域中最好的程序员之一,同时也是与精神科医生合作最紧密、接触心理咨询师和抑郁症患者最多的认知科学家之一。
为了更好地将抑郁症研究与干预服务相结合,严超赣计划于1月在清华大学启动“心花人生”抑郁症研究与干预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利用脑影像等多种研究手段,建立抑郁症精准诊断和分型的客观标记,开发基于中国文化的新型心理干预技术,并探索无创神经调控新疗法。
小贴士:抑郁了该怎么办
作为抑郁症研究专家,严超赣有以下几点建议:
评估问题严重程度。可以通过检索“贝克抑郁自评问卷”进行初步评估,了解自己的得分高低,判断是否需要就诊。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问题较为严重,建议尽快赴精神专科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治疗,必要时遵医嘱服药。
坚持运动。尽可能多进行适当的运动,但如果无法坚持也不必强求。运动是对抗轻度抑郁的良方,医生也常开出“运动处方”。
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抑郁状态下可能无法完成所有任务,可以适当放下一些较难完成的事情,但应尽量完成能够做到的事情,避免完全脱离生活的“连接”。
尝试阅读和旅行。阅读是与智慧和想象力的连接,能与古今智者对话,畅游思想的深处;旅行则是与世界和内心的连接,帮助感受不同文化与情感。
体验艺术的力量。抑郁症患者往往有过多的抽象逻辑思维,且容易陷入反刍思维中。艺术则重在具象和体验,它连接了人们与作者、作品以及作品中的故事和情感,同时也连接了人们与其他观者。这种“连接”的力量,能更好地助力患者身心的愈合。
《中国科学报》 (2025-01-06 第3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