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蛤蟆先生的十次心理咨询:从讨好到独立的自我成长之旅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19:1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蛤蟆先生的十次心理咨询:从讨好到独立的自我成长之旅

这是一本开启“精神之旅”的书籍,书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全书围绕着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苍鹭)这一核心故事展开,行文以对话形式推进。伴随着对话的深入,蛤蟆先生慢慢解剖自我、寻找答案,最终找回了生活的方向和勇气。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和蛤蟆先生一起,在苍鹭医生的引导下,慢慢发现自我、重塑自我。

每个人的内核终究还是自己。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蛤蟆先生。

本书作者罗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他的两本专业著作《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而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则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梳理全书,蛤蟆先生总共进行了10次咨询,一起看看在这10次的咨询中,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蛤蟆的第一次咨询是受于朋友们寄托去的,心理医生苍鹭在得知咨询费是由蛤蟆的朋友付费时,说道:那不行,你要自己付钱,不然我建议你今天之后就结束咨询。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认清一个事情: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蛤蟆(来访者)在完成第一次咨询后,离开的时候问了苍鹭(咨询师)一句:“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回答:“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也会对你倾注全身心的关注。但一切归根结底,都取决于你,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在接下来的下一次咨询,苍鹭慢慢地引导蛤蟆加深感受对自我的认识,认识到“儿童自我状态”。什么是“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的自我状态是指他们在心理、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对于儿童来说,自我状态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带着一个小小的儿童,当一个人以儿童自我状态与人交往时,他的情感、思考和行为表现等就会表现得像孩子一样。

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

处于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听话、服从、讨好、友爱,内心常常充满自责、担心 、焦虑和自罪;而处于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则往往表现为活泼、冲动、天真、自发 行动、贪玩、富于表情、爱憎分明等,像以自我为中心的婴儿一样追求快感并能充分表达自我的感情。

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瞬间他感受到了巨大的悲伤。不是因为家庭的亲人都已去世,而是因为童年里的自己总是得不到家人或朋友们的“重视”。

“父亲总能找到些什么来指责我,而母亲则是不断地让我难堪。她有一次当着我朋友的面问我有没有穿干净的内衣!现在我觉得好笑,可我向你保证,那个时候真是一点儿都不好笑。”

这些对蛤蟆有着重要影响的家人,都是比较严厉且专制的,对蛤蟆不认可,使得蛤蟆不得不讨好、顺从,以获得家人的认可,也是因此,才养成了蛤蟆的讨好型人格。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常有的感受。

美国知名心理医师贝弗莉·恩格尔告诉我们,愤怒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情绪,不能察觉自身的愤怒、无法以直接的适当的方式表达愤怒,会使怒火变成破坏你人生、毁掉你生活的力量。

愤怒是不能压抑的,愤怒也是我们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而愤怒也是带攻击性的。那么,释放愤怒有哪些方式呢?

苍鹭引导蛤蟆如何正确地表达愤怒,让蛤蟆学习如何不带攻击性地发火,如何慢慢缓和地释放出愤怒。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苍鹭说道,在道德层面上,是没有‘错’。心理分析不做道德评判。但这类行为会导致两个后果,都是负面的。第一个是会被人嘲笑。另一个是,这类行为告诉别人,这人是个失败者。

蛤蟆同时对苍鹭抱怨朋友獾对他的专制和无理要求,自己每次都处于弱势一方,只能听从獾的安排。

苍鹭说这种结果是蛤蟆与獾“共谋”才导致的。

蛤蟆很气愤,自己怎么可能会偷偷地或用别的什么方式去配合獾让自己痛苦呢?

苍鹭让蛤蟆冷静分析,獾在命令或者指责他的时候,是处在什么状态?蛤蟆说獾肯定不是在“儿童自我状态”,因为獾总是让蛤蟆想起自己的父亲,很难相信獾也曾是个孩子。

苍鹭说獾的状态叫做“父母自我状态”。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而父母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父母自我状态’包括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从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那里拷贝来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分为:

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表现为教育、批评、教训、控制;

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表现为温暖、关怀、安慰、鼓励。

当你处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

生活中,獾一直以来都是用一种挑剔和教育型的行为对待蛤蟆。蛤蟆明白了獾的行为,可是很困惑自己的父母状态去哪儿了?因为蛤蟆几乎从不发火,也不责备、训斥别人或是挑人毛病。相反,他看到的都是别人的优点,还鼓励他们。

电影《玛丽和马克思》,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

生活中我们不断地丢失自己,我们不肯接受自己的缺点,大多时候我们只是去模仿、去追寻、去临摹别人的模样并跟着别人的脚步,甚至于乐此不疲,如同戴着面具,行走在独木桥间的小丑。

觉醒与成长的关键,是停止自我批判,学会接纳自己,爱自己。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是自己情绪、情感、状态和行为的第一责任人。任何时候,你都拥有选择权。

随着咨询的深入,蛤蟆先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也在一点点发生变化,他明显比过去感到快乐,精力也充沛了许多,不再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了。苍鹭告诉他,这是因为,他已经开始进入“成人自我状态”了。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在成功的人生里,父母、成人、儿童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它们已经演化了千百年,所以每一种状态肯定都很重要,都对生存有价值。

不过成人状态有它的特殊重要性。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在儿童状态时,我们只是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父母状态时,我们是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

蛤蟆渐渐获得了一种能力,让他在回忆时不再谴责自己。他能找到事件之间的联系,能客观地去看,而不再感到内疚。换句话说,蛤蟆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从中学习领悟。 现在的蛤蟆站在了一个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他不想再继续过往的生活剧本,他想要改写自己的人生。

苍鹭告诉蛤蟆,每个人在四-五岁的时候都通过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回答两个问题:

一、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二、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三、然后,每个人都在“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这四个象限里选择了自己的坐标。

童年的经历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每个人内心的世界。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

选择有时候是无意识的,更像是一种条件反射。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是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本文原文来自豆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