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谥号是怎么被帝王玩坏的?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08:0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谥号是怎么被帝王玩坏的?

我们看古籍,比较头疼的就是人的名字或称呼,主要一是不认识字,很尴尬,二是不知道什么意思,特别是帝王,很容易闹笑话,我国很多古装剧也闹了很多笑话,这里就把帝王的谥号理一下。

帝王的谥号,盖棺论定

首先说一下“谥号”,是指皇帝、文臣武将和知名人物,去世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或贬评价的文字。

也就是说,著名人物去世后,由礼官根据生前表现用一两个字或更多的字概括。就如同开追悼会,现在我们是念悼词,古代是用几个字总结一下。

帝王谥号是后人追封的,自己是不知道的,自己已经找阎王爷报到去了,再有导演拍古装剧,类似《康熙大帝》中孝庄皇太后大喊“我孝庄”之类的,可以大耳光扇。

谥号始于西周中期,从周文王、武王至懿王,王号都是自称。应该是自周恭王之后才开始有谥号。

从谥号看一生,功绩评定

当然,谥号这一制度初期肯定不稳定,其后仍有自立为王的,如春秋时楚国国君熊通自立为武王。

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

表现好的,给个上谥,如:文、武、明、睿、康、景、庄等,
表现不好的给个下谥,也称恶谥,如“厉、灵、炀”等,
属于同情的,给个平谥,如:哀、怀、愍、悼、献等

看到这里,感慨万千,古人就是实在,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还给人贴上标签,给你宣扬一辈子,一看谥号就知道这人生前表现怎么样。

当然,只要不是坏到头顶长疮,脚底下流脓的昏君,史官考虑一下,没有大的过错,也会给个平谥,或给个稍微差的上谥,毕竟盖棺论定,一般情况是儿子给爹封的,太恶心也说不过去,但如果归入昏君,很不幸,顶着压力,众臣也要把恶谥这顶帽子给昏君给他戴上,让他顶一辈子,在历史遗臭万年。

从西周开始有谥号,谥号逐渐固定下来,《逸周书.谥法解》专门就谥号进行解释,如周厉王、周幽王一看就是昏君,

秦朝统一六国,秦始皇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

到西汉又恢复了谥号,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刘邦是开国君主,谥号为高皇帝。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和刘秀外,其它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自此以后,以后帝王谥号由大臣商定,下一任赐予,末代皇帝一般是由新朝代赐予,一直到清未溥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谥号制度废除。但一般溥仪也称清废帝。或者按他生前年号称宣统。戏称“宣布统治结束”。

最特殊的,并不是只有当过皇帝的人才有资格得到帝谥,只有一种情况,后代子孙当上皇帝了。享上后代的福,这属于追谥,生前不是皇帝,在阴间也享受皇帝封号的瘾吧。

如曹操去世后,后被魏文帝曹丕追谥为“武皇帝”。一般来说,追谥溯及父亲一代就行,但有的帝王上溯几代,并且越溯及越多。无所不用其极,曹丕的做法被魏晋南北朝其他政权的开国皇帝所仿效,并且上溯至高祖曾祖。

被帝王玩坏的谥号,比长度,比词汇

唐朝又把追谥制度玩坏了,李渊称帝之后,追谥其祖父李虎为景皇帝,追谥其父李昞为元皇帝。但到了唐高宗时,又一次将追谥扩大化。追谥李渊的高祖李熙为宣皇帝、曾祖李天锡为光皇帝。

要说到“追谥达人”,非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莫属。拓跋珪登基后,为了推崇其祖先,一直追尊二十代祖宗为皇帝。长长的一大溜名单,估计再往上溯实在太无聊,找不到根了,要不会一直上溯到盘古。

一般来说,谥号是一个字到两个字,可中国制度就怕运行时间长,再加上拍马屁者众多,皇帝一听很美,就欣然接受,自唐朝时谥号开始成为皇帝和大臣互相吹捧的工具,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字越来越多。

从女帝武则天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谥号的旧例,把自己丈夫唐高宗李治谥为“天皇大帝”。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又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以后越来越离谱,大家开始比谁的字多,谁的词华丽,谥号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宋朝也是这样,到明清时期,一看,不能这样办,不能每个皇帝谥号都这么长,碑也刻不下呀!谥法字数基本固定下来。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或29字,

明成祖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谥为28字(光绪)或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

康熙的谥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成仁皇帝

乾隆的谥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圣纯皇帝

这么长,谁也记不住,不要说下一任皇帝,就是编谥号的礼官也记不准,纯粹是华丽的字在堆砌,怎么表功怎么来,怎么好怎么写。

特别说明一下,孝庄不是皇帝,也不是皇后,因在开篇提到,所以说明一下,皇太极时为庄妃,顺治尊为皇太后,康熙时去世,康熙皇帝谥其—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又经雍正和乾隆加谥: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太长了,我们后人简称为孝庄太后。

所以唐朝以前的皇帝很多都是用谥号称呼,因为谥号每个皇帝都有,并且很简短,如光武皇帝刘秀,到唐朝以后,这也没法念了,谥号失去意义了,纯粹是皇帝自己家在玩词汇,和现在开追悼会一样,尽是溢美之词,记得有一个笑话,有一个盗窃犯死后开追悼会,台上念悼词,尽是赞美之词,他老婆在下面听,对儿子说,“你去看看,那躺着的到底是不是你爸爸?”谥号被皇帝自己玩坏了,很多皇帝后世称庙号了。

一项制度一旦开了不好的先河,后面就无法收场,会越演越烈,古今中外皆如此,做人做事都是这样。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