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高质量发展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特征,它不仅关乎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关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根据张占斌教授的研究,现代化经济体系还包括高效率的发展水平、中高速的经济增长、平衡发展的地区格局以及高水平的农村发展。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旨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家长远发展目标。
高效率的发展水平
高效率的发展水平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标志。新时代以来,中国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总量连续跨越重要关口,2020年、2021年、2022年相继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120万亿元大关,2023年更是超过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实现新突破,2023年达8935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680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202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1.8万亿元,年末外汇储备余额3.2万亿美元,均稳居世界第一。2018—2023年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年均贡献率超过30%,是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2023年我国创新指数位列全球第12位,比2017年提高10位。研发投入持续扩大,202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33278亿元,比2017年增长89.0%。知识产权产出居世界前列,截至2023年底我国有效发明专利达401.5万件。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2023年“三新”经济增加值相当于GDP的比重达17.73%,比2017年提高2.03个百分点。新产业快速成长,2018—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2%。
中高速的经济增长
2023年,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300万。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数字经济加快发展,5G用户普及率超过50%。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8.6%,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有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高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粮食产量达1.39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6.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平衡发展的地区格局
在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地区平衡发展是重要一环。以鄂尔多斯市为例,该市在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通过政策支持和招商引资,引进多家行业头部企业,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鄂尔多斯市还注重就业转型和社会保障,通过新增城镇就业、发放稳就业补贴补助金、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等方式,保障社会稳健运行。此外,鄂尔多斯市还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
高水平的农村发展
2023年,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第一产业增加值达89755亿元,同比增长4.1%,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691元,实际增长7.6%,较GDP增速快2.4个百分点。全国粮食产量实现“二十连丰”,达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大豆油料扩种行动稳步推进,大豆产量达416.8亿斤,比上年增长2.8%。农产品国内市场价格稳中有降,国际贸易缓中有升,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较上年增长10.1%。
高质量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最终目标。2024年,中国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创新活力持续激发,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11位,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区域发展更趋优化,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出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外贸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共享发展全面推进,民生保障扎实有力,社会保障网织密扎牢,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进一步加强。
这些特点共同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家长远发展目标。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它不仅关乎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关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中国正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