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张仲景与《伤寒论》《金匮要略》成书背景揭秘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44:0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张仲景与《伤寒论》《金匮要略》成书背景揭秘

公元二世纪,东汉王朝风雨飘摇,战乱频仍,疫病流行。在这样的乱世中,一位医学巨匠横空出世,他就是被后世尊为“医圣”的张仲景。他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不仅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也成为了后世医家的必读经典。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出生于公元150年,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他的家族在东汉时期是名门望族,祖上曾有人官至侍中、太尉。张仲景的父亲张宗汉喜诗书,又是儒雅京官,虽说家道中落,还是能撑起家庭的一般用度。故张仲景的家庭即便在民不聊生的东汉末年,还算过得去,不至于出现有了上顿没有下顿的苦逼生活。如此条件也为张仲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可以静下心来"博通群书"的基础,兼之他自小酷爱医学,对当时"生灵涂炭、横尸遍野"的社会现状非常痛心,便立志学医救民,像战国时期的扁鹊一样掌握高超医术"后将为良医"。为此,延熹四年,11岁的张仲景就拜家乡极有声望的同宗医生张伯祖为师。张伯祖对张仲景这位本家子弟热爱医学,又刻苦钻研、敏而好学的精神也十分欣赏,便毫不保留地将自己医学所能尽皆传授。

张仲景原本"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很快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一代名医。同时,官二代背景的张仲景还被举"孝廉",得以一边入仕,一边行医。他46岁时还担任长沙太守,期间,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医术进步,便安民告示,明确每月初一、十五这两天不问政事,自己端坐大堂,专门为前为看病的老百姓服务。久而久之,前来看病的老百姓络绎不绝,有的还远道而来,非常信任张仲景高超的行医水平。由此,张仲景的医技也不断精进医技,医术更上层楼。后世为纪念张仲景的医德,便将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敬称为"坐堂医生"。这就是"坐堂医生"的由来。

由于东汉末年瘟疫流行,老百姓为之丧生的甚多,尤其是死于伤寒的病人特别突出,兼之一些庸医忘了初心,根本不重医德,也不潜心于修炼医术,乘机大赚昧心钱。十分愤怒的张仲景在痛斥这些庸医不良行径之时,下定决心凭一己之力,要为根治伤寒病控制瘟疫的流行而毕生努力,以完成一个良医的神圣使命。为此,张仲景参照阴阳学说,在用心研读《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胎胪药录》、《平脉辨证》、《阴阳大论》、《汤液经法》等古典医书的基础上,广泛搜集治病良方,对针刺、灸烙、人工呼吸以及舌下含药、吹耳灌耳、浸足洗浴、坐药润导、温熨药摩等治疗方法、民间验方广为搜集研究,还不畏路途遥远,甘当小学生,向襄阳城同济堂的王神医等有名望的医生不耻下问,努力在药性、医道方面追求精益求精。就这样,张仲景得以集医学大成。不仅有效借鉴了医学大家的治疗方法,还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的实战经验,经过数十年的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与探索,终于在60岁时,完成划时代的临床医学专著,十六卷本的《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巨著,又称《伤寒卒病论》,经晋代名医王叔和整理,到宋代分成二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张仲景认为,伤寒是因为外感疾病演变而引起的热病,可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为前提的"辨证论治"原则,按照"六经辨证"的证治方法(即"六经论伤寒"),区分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的病理机制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临床病态表现,予以审因立法,依法定方,最后按方诊疗。这就是《伤寒杂病论》的精髓所在,实乃融医经与医方为一体的医学专著,其中《伤寒论》记载一百多个医方,《金匮要略》记载两百多个,至今大量有效。

《伤寒杂病论》问世后,备受历代中医世家推崇,成为研习中医的必备经典之作。张仲景倡导的"辨证论治"原则,更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中医临床的根本准则。可以说,不懂《伤寒杂病论》,估计连中医的门槛都跨不了。正是张仲景穷尽一生心力耗时五载撰写的《伤寒杂病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故后世尊他为"医圣"、"经方大师"。《伤寒杂病论》又誉为"万世宝典"、"方书之祖"。

为纪念这位奠定中医学基础的伟大医学家,后人在他的出生地河南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张仲景纪念馆"。如今,中医院校开设的基础课,《伤寒论》、《金匮要略》都是主要课目。此外,张仲景还曾撰写《辨伤寒》、《评病药方》等医学著述。综上而言,誉"医圣"张仲景为世所景仰的医学伟人,实不为过,遂以记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