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使当时身不遇”:王安石的咏史名作与变法理想
“若使当时身不遇”:王安石的咏史名作与变法理想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咏史词,通过对伊尹和吕尚两位历史人物的生平际遇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从贫寒到显达的人生转变,以及他们对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这首词不仅是一首咏史之作,更寄托了王安石对时局的感慨和对人才的重视。
词作原文
浪淘沙令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亡只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释
①伊吕:伊尹与吕尚。伊尹,原名挚,本为奴隶,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他作为陪嫁之臣到了商地,后帮商汤灭了夏朝。吕尚,即姜子牙,晚年在渭水河滨垂钓,遇到周文王并受到重用,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建周,封于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
②穷通:穷,处境困窘。通,处境顺利。
译文
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困窘和顺利的境遇全都经历过了。他俩一位是钓鱼翁,一位是奴仆。如果两位英雄遇不到英明的君主,最终也只能老死于岩壑之中。他们偶然与成汤和周武王相遇,英明的君主得到了贤臣,犹如龙起云生,虎啸风生,笑谈间已筹划好了振兴帝王之业的大计。到现在已几千年了,谁又能与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业一争高下呢?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词,歌咏了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和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业。词人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希望宋神宗能像商汤和周武王一样知人善任,支持自己变法,让自己大展宏图、建功立业。所以,本词不同于一般的笼统、空泛的咏史诗词,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杰作。
上片开篇“伊吕”两句,从穷和通两个角度入手,讲述了“伊吕”二人的际遇,说明他们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经历了坎坷、困窘之后,才走上通途、一展抱负的。“若使”两句意在说明如果不是遇到了明君的话,他们也只能是被埋没的英雄。
下片首句承接上片,点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说明“伊吕”二人是幸运的,但也点明了大多数士人不被赏识、重用的现实。但词人没有停留在对这种现实的慨叹之中,而是笔锋一转,于“风虎”四句中指出:一旦遇合,就会创造出“风虎云龙”的大好局面,在谈笑间成就“兴王”大业。词人在借“伊吕”二人的际遇劝谕君主要善于发现、重用人才的同时,自己也受到莫大鼓舞,进而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勇气和决心。
本词叙议结合,以史托今,布局巧妙,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仁宗嘉祐三年(1058),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书仁宗,提倡变法。神宗即位,任翰林学士兼侍讲,再次上书,力主革新。熙宁二年(1069),拜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出知江宁府。八年,再相,次年复罢。十年(1077)封舒国公。元丰二年(1079),复拜尚书左仆射,改封荆国公。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城外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文。崇宁三年(1104),追封舒王。《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自少博极群书,工诗擅文,有《临川先生集》一百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全宋词》用《彊村丛书》本《临川先生歌曲》增补,凡二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