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疗全程如何运动?专家详解各阶段运动方案
癌症治疗全程如何运动?专家详解各阶段运动方案
癌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和康复期是否应该多休息、避免运动?答案可能与你想象的截然不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规律的运动不仅不会加重病情,反而能改善癌症患者的多种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详细介绍癌症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的运动建议,帮助患者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
运动的好处众所周知,但对于癌症病人来说,许多人仍停留在需要多休息、避免过多活动的观念。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从确诊癌症开始,直至密集治疗后,甚至是进入追踪期,都可以保持运动习惯。医学研究证实,在癌症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开始规律运动,能改善自觉得癌疲倦、情绪障碍、身体功能及生活质量,连同癌症复发的概率也相较低于没有运动习惯的癌症病人,并在治疗后能够更快、更好地回到原本的生活中。
什么是肿瘤运动学?
肿瘤运动学(Exercise oncology)是近年来专门针对癌症诊断后所有阶段的运动介入的研究,主要研究范围包括:
- 了解运动是否也能成为其中一种癌症支持性疗法
- 了解运动介入对于癌症诊断后的效果
- 运动是否能改善治疗引起的毒性或副作用
运动介入的阶段分为诊断后治疗前、手术后、治疗期间、重建期、治疗后甚至是安宁期,所有的阶段都被精准地拆分,而每个阶段可以斟酌癌症病人当下的身体状况及体能,进行适度的运动。
运动类型与效果
运动的类型很多,主要可以区分为有氧运动、重量训练、阻力训练、伸展运动:
- 有氧运动着重心肺耐力的训练,通常至少持续20-30分钟以上并且维持一定的强度
- 重量训练则是增加肌肉力量为目标,借助哑铃、杠铃等器械,使肌肉锻炼
- 阻力训练则是将重量改为阻力,让肌肉对抗外在的阻力以达到刺激肌肉的目的,所以重量训练也算是其中一种阻力训练,常使用弹力带、哑铃、杠铃、器械来提供外在阻力
在非癌症的健康族群中,有氧运动已被证实可预防衰退,对于心肺功能、身体表现、胰岛素敏感性、免疫功能、慢性疲劳、抑郁及生活质量皆能带来益处,而这样的效果若应用于癌症族群当中,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因化疗影响的功能状态、增进身体功能、改善情绪并且降低副作用的发生。重量训练或是阻力训练则同样可协助癌症病人抵抗治疗副作用、维持肌肉量、改善生活质量。
确诊癌症后,通常都是立即跟随医疗团队进入紧凑的治疗,在每个治疗期间或等待下次疗程时,还是需要让身体持续活动,尽可能让身体维持足够的体能和肌力,以利后续长期的治疗;另外,运动能协助治疗药物更有效地在体内散布,并且因为运动会使肌肉的血流量上升,也能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不论是哪一种癌症的病人,都可以将运动纳入接受癌症治疗的日子,各个治疗阶段的运动选择要依照当下自己的身体状况、治疗内容作弹性调整,若是有持续的不适感也应立即停止并且反应给主治医师,或是立即就医。
癌症病人的运动类型建议是有氧运动合并重量或阻力训练,会比单独只做一种运动带来的效益更好,有氧运动可以选择走路、慢跑、超慢跑、登阶、室内飞轮、跳尊巴舞;重量或阻力训练则可以准备不同重量的小哑铃(0.5、1、2公斤,亦可用宝特瓶装水替代)、弹力带。
治疗前/手术前
此一阶段的运动可维持原本就有的运动习惯,甚至是让运动量再增加,需要持续至少30分钟,而没有运动习惯的人,可以开始从快走、慢跑开始,时间从10分钟开始,不用一次加到30分钟,强度维持在运动过程有点喘但不会太喘、可以完整讲完一句话的程度,每周3-5天。重量训练则建议选择大肌群锻炼的动作,例如:手臂、胸、臀、大腿、核心肌群,一个动作执行6-8次,共计做2-3回,每回合中间应适度休息。以下为参考的动作:
- 手臂动作:坐在稳固的椅子上,直视前方,双脚平放地面,上手臂贴紧身体,手肘弯曲90度,双手各握一个哑铃,此为起始位置,吐气时先将右手往头顶方向伸直举起哑铃,停留3秒后回到起始位置,算1次,吐气换左手往头顶方向伸直举起哑铃,停留3秒回到起始位置,共交替3次。
- 胸部动作:平躺于瑜伽垫或止滑的地面上,双脚屈膝90度,脚掌平贴地面,双手握哑铃并朝上方伸直,此为起始位置,吐气时慢速将手肘弯曲至上手臂平贴地面,再慢速回到起始位置,算1次。
- 臀部动作:站立姿势,双脚与肩同宽,双手握住哑铃,手臂伸直轻松放在身体两侧,膝盖全程保持朝前(略对齐脚尖),此为起始位置,吐气将膝盖弯曲、臀部往后推,像是要坐下来的姿态,直到膝盖弯曲90度,应时刻观察腿部状况,若腿部或膝盖出现疼痛、强烈颤抖,即可停止,吸气将膝盖慢慢伸直,臀部带回到起始位置。
- 卷腹运动:起始位置平躺于瑜伽垫上,双手交叉抱胸,双脚踩于瑜伽垫上,膝关节呈90度,下背部需平贴于瑜伽垫上,腹部收紧;由头部驱动上半身将躯干抬离瑜伽垫,直到肩胛骨下角离开并且停留5秒后,慢慢将躯干放回瑜伽垫上。
每次重量或是阻力训练完隔天都应该休息,观察身体对于运动的反应,正常来说应感觉到些微酸痛,若从未尝试过重量或阻力训练的癌症病人,请从最轻的重量,甚至是不拿重量只做动作开始;若运动当下觉得非常轻松,隔天也不会感觉到不适或酸痛,可先增加重复的次数或回合,之后才考虑增加重量,记住:观察身体对于运动的反应。
手术后
因为需要让伤口部位复原,这个阶段不进行任何重量或是阻力训练,但未受到手术影响的其他身体部位,是可以开始活动,不需要一定要进行到“运动”。以乳癌患者在局部乳房切除后,隔日即可下床走动,并在确认伤口拆线愈合,即可进行肩部关节伸展活动,如爬墙运动。待医师确认愈合稳定,则可以开始有氧运动,并且也是渐进式增加运动时间长度。
化疗期间
这个阶段的运动要依照实际身体状况来评估是否进行,至少能够达到每日都有身体活动即可,因为随着化疗药物施打周期,身体也会有不同的反应程度,而随着施打次数上升,药物累积的缘故,也会让体能和体感上感觉更加疲惫。然而,若能在化疗期间进行运动,是可以降低化疗副作用,甚至是癌疲倦,足够的肌肉量也被发现与能否完成预计的治疗剂量有关。如果体能状况允许,请选择持续进行有氧运动合并重量训练,运动强度、运动时长则可以随时调整。
疗后
完成密集治疗后,往往还会有许多伴随而来的并发症产生,甚至是进入服药控制的期间,还是会有很多体能上的限制,此时运动仍然是很好的选择,除了保持或重建体能,更可以改善心理状况。延续并且保持治疗期间的运动是这个阶段的目标。
除了上述在各阶段提及的有氧、重量、阻力训练外,还可以加入伸展动作,尤其对于手术后或放疗后紧缩的疤痕组织,能够达到延展拉伸的效果。
运动对于癌症病人的益处已被诸多医学研究证实,不仅可维持体能状况以面对各种癌症治疗,足够的肌肉量也有助于药物代谢及完成预计的治疗,再者控制体重、减少肥胖,也是癌症的风险因子,持续运动更是被证实可以降低癌症的复发率,鼓励癌友面对癌症治疗之馀,仍可保持规律运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