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张”家族:非遗大师的艺术传奇
“泥人张”家族:非遗大师的艺术传奇
“泥人张”是始于清代道光年间的天津传统民间艺术,以彩塑闻名,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其技艺世代相传,每一代传人都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始与早期发展
第一代“泥人张”创始人张明山(1826-1906),自幼随父学习泥塑,13岁便能独立创作,18岁时因技艺高超被誉为“泥人张”。他擅长观察生活细节,作品栩栩如生,深受人们喜爱。张明山的技艺神乎其技,能在袖中捏制逼真的人物形象。据记载,他能在观戏时以台上角色为模特,暗地里捏制,一出戏未终就能完成作品。这种神奇的技艺让他获得了“泥人张”的美誉。
第二代传人张玉亭在继承父亲技艺的基础上,创新题材,关注市民生活,使“泥人张”彩塑更具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他将泥塑作品委托给估衣街的同陞号售卖,开创了“张家泥人赵家卖”的商业模式。
近现代传承
第三代张景福、第四代张铭等传人在技艺上精益求精,并逐步扩大“泥人张”的影响力,通过展览和教学活动将这一艺术形式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1959年,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成立,打破了家族内部手工作坊传承的局限性,培养了大批彩塑人才。
第五代传人张乃英不仅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还被授予联合国一级工艺美术师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在传承家族技艺的同时,致力于修复古代泥塑,推动了“泥人张”艺术的保护与研究。
当代发展
第六代传人张宇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推出符合当代需求的作品。他积极推动“泥人张”走进校园,开展非遗教育活动,培养年轻传承者。同时,他还通过线上平台推广,让这一传统艺术焕发新生。自2014年起,张宇开展了“万名泥人张小传人”传习计划,在天津市多所大中小学建立传习室,义务教授学生传统泥塑。此外,他还应天津大学邀请开设选修课,将非遗文化整合为课程进入高校。
“泥人张”彩塑在艺术上继承了我国古代泥塑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和创新。其作品用材讲究,色彩简单明快,主题多样,包括民间习俗、故事、戏剧等。制作过程包括打坯、塑形和烘烧上色等步骤。传统“泥人张”创作的作品都是放在柜子或架子上的小型欣赏品,属于室内陈列性雕塑,也称架上雕塑。但是当代“泥人张”(北京支)的艺术作品扩大空间至公共空间,成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人张”彩塑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1915年,“泥人张”的作品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名誉奖”。近年来,“泥人张”彩塑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展现了中国传统彩塑百年传承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如今,“泥人张”彩塑已走进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培养了众多新一代艺术家,继续书写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第六代传人张宇的努力下,“泥人张”彩塑艺术在当代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他通过开展“万名泥人张小传人”传习计划,在多所大中小学建立传习室,义务教授学生传统泥塑。此外,他还应天津大学邀请开设选修课,将非遗文化整合为课程进入高校。这些举措不仅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让“泥人张”彩塑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