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跨省结算再添五种慢特病,患者异地就医更便捷
医保跨省结算再添五种慢特病,患者异地就医更便捷
自12月1日起,全国医保上线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病毒性肝炎、强直性脊柱炎在内的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至此,可跨省医保直接结算相关治疗费用的门诊慢特病增至10种。这不仅大大方便了患者异地就医,也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参保人只需持医保码或社会保障卡即可在全国范围内享受相应的医疗服务,无需再担心报销难题。这一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政策背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近年来,为了解决人民群众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急难愁盼”的问题,国家医保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改革。2021年,在全面实现住院和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的基础上,启动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截至2024年8月底,全国门诊慢特病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达到6.90万家,实现每个县都有一家门诊慢特病定点医疗机构,累计惠及891.88万人次,减少群众垫付90.78亿元。考虑到现行5种门诊慢特病跨省结算费用(含手工报销和直接结算)已经占到所有门诊慢特病跨省结算费用的80%以上,为了更好地满足绝大部分跨省门诊慢特病患者就诊结算需求,亟需总结试点经验做法,进一步规范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政策和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服务效能。
同时,为了满足群众对更加便捷的异地就医结算需求,国家医保局与财政部积极研究,决定将跨省直接结算门诊慢特病病种数量从5种增加到10种,新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病毒性肝炎、强直性脊柱炎等5种门诊慢特病病种。
新增病种:覆盖更多慢特病患者群体
此次新增的5种慢特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病毒性肝炎和强直性脊柱炎。这些疾病具有病程长、治疗费用高、需要长期服药等特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例,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吸入性药物控制病情,而跨省就医直接结算政策的实施,将大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操作流程:便捷高效的备案和结算
为了给参保人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目前已开通异地就医备案办理功能。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只需简单几步操作,即可完成跨省异地就医备案,并在异地就医时实现直接结算。
开始备案: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点击微服务→国家异地就医备案,进入异地备案小程序页面。点击“异地就医备案申请”按钮,开始备案。
选择备案类型:进入异地就医备案申请页面,参保地为系统默认,参保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同时做好就医地、参保险种、备案类型的选择。
提交备案材料:阅读备案告知书,选中【本人已仔细阅读备案告知书】后,点击【我已阅读,开始备案】按钮。填写备案信息、联系人信息并上传相关材料,确认无误后,点击“提交备案”按钮,完成备案申请。有些地区允许参保人通过个人承诺的方式办理备案,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无法提交认定材料时,可以点击“个人承诺书”,按要求完成签名后,点击“提交备案”按钮,完成备案申请。
查看备案进度:点击首页【备案记录】按钮,进入异地就医备案记录页面,实时查看备案进度。
意义影响: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为慢特病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过去,患者在异地就医时需要先行垫付医疗费用,再回到参保地进行报销,不仅资金压力大,而且报销流程繁琐。现在,患者只需在就医时出示医保码或社会保障卡,即可直接结算,无需再为报销奔波。
此外,这一政策还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过去,由于报销不便,一些患者可能选择在居住地附近的医疗机构就医,即使那里的医疗水平可能不如其他地区的专科医院。而现在,患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医疗机构,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跨省就医结算政策的升级,体现了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通过不断扩大直接结算的病种范围,简化操作流程,国家医保局正在努力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目标。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为数千万慢特病患者带来福音,让他们在异地就医时也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医保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