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泾川创新“草畜一体化”模式,巨菌草成农民增收新选择
景谷泾川创新“草畜一体化”模式,巨菌草成农民增收新选择
在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和甘肃省泾川县,一种名为巨菌草的植物正悄然改变着当地农民的生活。这种看似普通的草本植物,不仅解决了两地肉牛养殖的饲料问题,还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成为群众眼中的“幸福草”。
巨菌草:从非洲到中国的“牧草之王”
巨菌草(学名:Pennisetum giganteum z.x.lin)原产于非洲,是一种多年生直立丛生型植物,具有根系发达、茎粗、叶片宽大等特点。它不仅生长迅速,产量高,而且营养价值丰富,粗蛋白含量可达15%以上,是玉米秸秆的两倍。更为重要的是,巨菌草适应性强,能在多种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生长,具有很强的抗逆性。
除了作为优质饲料,巨菌草还有多种用途。它可以用于栽培香菇、灵芝等多种食用菌和药用菌,还可以作为生物质能源,用于制造生物燃油和燃气。此外,巨菌草在生态治理方面也表现出色,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质结构,甚至在盐碱地治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草畜一体化”:让巨菌草变成“幸福草”
景谷和泾川两地之所以将巨菌草称为“幸福草”,关键在于他们创新性地采用了“草畜一体化”发展模式。这一模式通过种植巨菌草解决饲料问题,推动畜牧业发展,同时又通过畜牧业的收益反哺种植业,形成良性循环。
在景谷县,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农民种植巨菌草。据统计,景谷县今年共种植巨菌草近1000亩,平均每亩可产鲜草15吨以上。这些巨菌草不仅满足了当地肉牛养殖的饲料需求,还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以景谷县园户村镇上三工村村民马文华为例,他今年种植了30亩巨菌草,第一茬收获后就制作了约225吨青贮饲料,按每吨400元计算,仅此一项就为他节省了9万元的养殖成本。
在泾川县,巨菌草的种植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草畜一体化”模式,泾川县不仅解决了当地畜牧业的饲料问题,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统计,泾川县今年巨菌草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每亩平均产量超过10吨。这些巨菌草不仅满足了当地肉牛养殖的需求,还为食用菌栽培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
科技支撑:让“幸福草”茁壮成长
巨菌草之所以能在景谷和泾川两地成功推广,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两地都建立了专门的技术团队,为农民提供从种植到收割的全程技术指导。同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两地还积极推广巨菌草种植和收割的机械化作业。在呼图壁县,通过科研团队的努力,已经初步实现了巨菌草种茎扦插、收割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化,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政策支持:让“幸福草”遍地开花
为了推动巨菌草种植和“草畜一体化”模式的发展,景谷和泾川两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例如,福建援疆龙岩分指挥部就投入援疆资金,在呼图壁县建设了500多亩的菌草科研与育苗示范基地。同时,两地还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等形式,提高农民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水平。在政策和科技的双重支持下,巨菌草种植在两地迅速推广,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生态效益:让“幸福草”守护绿水青山
巨菌草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在景谷县碧安乡,巨菌草被用于治理水土流失,效果显著。而在新疆的策勒县,巨菌草还被用于防风固沙试验,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巨菌草还能吸收土壤盐分,改善盐碱地的理化性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如今,在景谷和泾川,巨菌草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幸福草”。它不仅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发展范例。随着“草畜一体化”模式的不断推广,巨菌草必将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