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新风尚:网络祭祀与生态葬法
清明新风尚:网络祭祀与生态葬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清明时,人们纷纷踏上祭祖扫墓之路。然而,在这个传统节日里,一些新的风尚正在悄然兴起。网络祭祀和生态葬法,正以它们独特的方式,为清明节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网络祭祀:跨越时空的孝道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网络祭祀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祭扫方式。在上海,许多公墓和骨灰堂都建立了自己的网上祭祀平台。这些平台功能多样,不仅提供基本的虚拟祭祀操作,如献花、点烛、上香,还允许家属上传逝者的照片、视频,撰写纪念文章,分享回忆。这种个性化的设计,为家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追思空间。
据统计,2022年清明祭扫高峰期,上海全市网络祭扫达127万次,较前一年同期大幅增长。这一数据充分说明,网络祭祀的使用频率和接受度正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特殊时期,如疫情期间,网络祭祀更是成为了市民缅怀逝者的主要方式之一。
上海福寿园作为全国公墓业的知名品牌企业,在“互联网+殡葬”领域积极探索创新,率先推出了业内首个720°全景VR服务。通过这一技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web端、智能移动设备等载体,清晰地浏览园区内的三维实景图像,了解园区的人文、自然景观以及各种生态节地产品,并且还能通过一键直播客服、在线互动留言等功能与园区进行实时沟通。
生态葬法:绿色殡葬的新选择
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生态葬法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海葬、树葬、草坪葬、鲜花葬……这些回归自然的安葬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天津的张志强带着亡妻骨灰与儿子参加骨灰撒海活动。他的妻子生前就向往大海,选择海葬,让妻子与大海融为一体,成为一种特殊的祭奠方式。仅天津一地,自1990年以来已举办459期骨灰撒海活动,累计撒放骨灰2.6万余具。
2016年,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首次以文件形式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树葬、海葬、深埋等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近年来,全国26个省份出台意见,对选择生态安葬方式采取激励奖补措施,补贴力度少则数百元,多则上万元。
相比传统墓葬动辄数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价格,生态安葬的价格优势明显。以西安市阎良汉皇树葬墓园为例,一个两人合葬的树葬墓穴售价为9900元,扣除西安市每人3000元的补贴,两人墓穴只需支付3900元。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社会公众对海葬、树葬、草坪葬、鲜花葬、壁葬、深埋不留坟头、骨灰晶石化等生态葬法接受度越来越高。近三年来,选择生态安葬的比例已提高到3.2%。各地选择生态安葬的数量也持续增加。以天津市属公墓为例,2010年至2015年6年内通过生态安葬共计安葬900余具骨灰,去年一年就安葬1400余具骨灰;骨灰撒海方面,1990年共撒放骨灰50余具,2023年一年撒放骨灰2400余具。
挑战与未来
尽管网络祭祀和生态葬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面临不少挑战。对于生态安葬而言,传统观念的束缚是最主要的障碍。许多人仍然认为,重殓厚葬才是孝道的体现。此外,生态安葬区的布局和设计,也影响着人们的选择。一些墓园将生态安葬区安排在路边或边角地带,缺乏庄重感,难以满足人们的情感寄托需求。
从经济角度来看,生态安葬并不一定合算。一位西部地区墓园经营者表示,如果将传统碑葬改为树葬,虽然可以节省土地,但收入反而会减少。此外,树葬区后期需要更多的绿化养护,成本更高。
面对这些挑战,专家建议,要进一步完善生态安葬奖补制度,将其纳入政府提供的基本殡葬服务范畴。同时,还需要从文化层面入手,深化生态安葬礼仪改革,设计出更注重对逝者精神传承的安葬仪式。
传统与现代,看似对立,却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找到了和谐统一。网络祭祀和生态葬法,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也彰显了现代社会的环保理念。它们让我们明白,缅怀先人,贵在“走心”。无论是墓前祭扫,还是网络祭祀,亦或是生态安葬,只要带着一颗感恩之心、真诚之心,都能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缅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