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小香港”的前世今生
梧州:“小香港”的前世今生
梧州,这座位于广西东部的古城,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曾被誉为“小香港”。走进梧州的骑楼城,仿佛穿越回了上个世纪,耳边似乎还能听到码头上货轮的汽笛声,眼前仿佛浮现出洋行林立、灯火璀璨的繁华景象。梧州,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城,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如今静静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两千年古城,昔日岭南重镇
梧州古称“苍梧”“广信”,位于广西东部,扼浔江、桂江、西江总汇。因为三江汇流的重要战略地位,它早在两千多年前便已建制。春秋时期,梧州属于百越的一部分。西汉高后五年(前183年),南越国封赵光为苍梧王,苍梧王城设立于此,为梧州建城之始。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设苍梧郡,属交趾刺史部,在原苍梧王城置广信县(县城即今梧州市区)。元封五年(前106年),交州刺史部迁至此处。
此后历朝历代,苍梧建制始终存在,由郡及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撤苍梧郡,设静州,同年又改置梧州,这也是“梧州”之名首次出现。明景泰三年(1452年),两广总督始驻梧州。明成化元年(1465年),梧州为两广总督、总兵和总镇府所在地,称为“三总府”,梧州成为广东和广西的政治、军事中心。
民国时期的辉煌:海陆空交通枢纽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续议缅甸条约》,要求开放西江通商,梧州被辟为通商口岸。此后梧州更成为革命党人活动的重要基地,武昌起义后,梧州是广西率先通电响应之地。
从两广重镇到通商口岸,人们对梧州战略位置的看重,总是离不开绕城而过的江水。沿着老城区的骑楼街往江边走,鸳江大桥横跨两岸,成为城市的交通要道。站在珠山公园的鹤岗楼上,可以更直观地见到鸳江大桥一带的景致。桂江和浔江在此汇流为西江,鸳江大桥正是横跨于桂江口上,桂江的弧线勾勒出城区的边缘。
鹤岗楼上望向河东地区。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鸳江这个名字来自苏东坡,“鸳江春泛”正是旧时梧州八景之一。苏东坡当年遇赦返回时曾途经梧州,恰逢中秋夜,泛舟江上时写下“我爱清流频击楫,鸳鸯秀水世无双”的诗句。
三江汇流带来的战略地位,使得梧州成为近代较早遭遇冲击的城市之一。1897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英国占据又称白鹤山的珠山,兴建领事署。直至1928年,当时的广西省政府才将白鹤山收回。
小小珠山曾见证无数历史。山脚下的白鹤观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明朝年间,伴随着“三总府”的建成,珠山上修建了今已不存的“控粤亭”,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显赫地位。半山腰的英领事署旧址是一栋明黄色的英式建筑,我到访时正在整修。透过施工帷幕可以看到,这栋砖木结构建筑为拱廊结构,外立面有七根立柱支撑拱廊。
笔者2022年到访时正在维修无法入内的英领事馆旧址
1928年,也就是珠山从英国人手中被收回那一年,马君武在梧州创办了广西第一所大学——广西大学,白鹤观前的河滨公园也被梧州政府改名为大学公园,如今马君武所题的“大学公园”匾额仍悬挂在公园牌坊之上。1932年,梧州政府在英领事署旧址附近立了一块“还我河山”石碑,领事署旧址周边也辟为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
还我河山石碑
我更喜欢山上的博物馆区。临近梧州博物馆的斜坡上,有一处中西合璧的拱廊建筑,静立于树荫之下,当年曾是建道圣经学院所在地。梧州建道圣经学院是基督教宣道会在各宣教区创办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全球第二所宣道会的神学教育机构,由美籍传教士始创于1899年,初名建道书院。1902年,梧州建道书院又设立建道女院。1937年,二者合并为建道圣经学院。1949年后,建道圣经学院迁往香港长洲。
建道圣经学院
1959年创办的梧州博物馆,以“千年岭南重镇,百年两广商埠”为主题,展品从石器时代到近代,其中不乏战国弦纹蹄足大铜鼎、东汉羽人铜灯、南朝青瓷骑士俑等珍品,展示着梧州地区不同时期的冶炼技术、士族生活和经济形态。
梧州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商贸部分,着重于梧州三江汇流、粤桂咽喉、岭南枢纽的地理地位。这很容易让我联想到在鹤岗楼上所见的景象,原本一平如水的江面上,仍有各种货船往来,拉出一条条水线。
如今水运早已失去重要地位,不过是铁路和公路运输的辅助,但在水运兴旺的旧时,梧州依托内河航运的地利,掌握了物流命脉。它上接南宁柳州桂林等重镇,下达粤港澳,也连通着中原与岭南。民国时期,梧州的地位更为显要,航运与陆运、空运相结合,形成当时中国城市少见的完备交通网络,与粤港澳的联系尤为紧密。
从博物馆里的展品可以看出,唐代到1893年,梧州水运主要工具为木帆船,但此后逐步步入现代化,珠江上名噪一时的花尾渡,曾是梧州的航运主力。1937年,在全国十大商埠中,梧州港进口货值排第9位,出口货值排第7位。
“小香港”之名也是那时得来,码头上来往的货轮、装卸货的工人、大街上遍布的洋行,还有不夜城的璀璨灯火都颇似香港。香港也是梧州当时最重要的贸易来往地,在未开埠前,梧州就与香港有贸易往来,民国时期更为频密。
当时还非常少见的航空运输,在梧州已经出现。1929年10月,梧州机场落成,也就是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还在使用的高旺机场。机场落成后,随即成为粤空军基地。后来西南航空公司成立,设梧州办事处,梧州的民用航空业务也迅速发展,既有前往广州和香港的航线,也有延伸至贵州、四川乃至越南的航线。
也是在民国时期,梧州开始兴建现代公路。1926年,梧州当局制定了公路五大干线(北横、南横、西纵、中纵、东纵)的规划,并启动南横干线容苍路段的兴建。此外,在1926年至1928年间,梧州政府还先后成立苍梧、岑溪、藤县、容县、贺县、钟山和平乐等七县的公路总局。
不过梧州对现代公路的重视,早在1921年便已有呼声。当时,主持北伐的孙中山驻节梧州,屡屡强调广西发展公路运输的重要性。
“小香港”的前世今生
梧州被称为“小香港”,不仅仅是因为其地理位置靠近香港,更重要的是两者在历史上的相似经历和发展轨迹。梧州在民国时期的繁荣景象,与香港早期的发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梧州的骑楼城,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地标之一。骑楼建筑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这些骑楼建筑大多建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见证了梧州作为通商口岸的繁荣时期。走在骑楼城的街道上,仿佛穿越回了上个世纪,耳边似乎还能听到商贩的叫卖声和行人的喧嚣。
梧州的繁华不仅体现在建筑上,更体现在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作为广西的“东大门”,梧州是连接广东、香港的重要枢纽。在民国时期,梧州的商贸活动十分活跃,与香港的贸易往来频繁。梧州港曾是全国十大商埠之一,进出口货值在全国排名靠前。梧州的航空运输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早在1929年就建成了机场,开通了多条航线。
从繁华到宁静:梧州的现代转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梧州的辉煌逐渐褪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梧州的地位逐渐被珠三角地区超越。梧州从昔日的“小香港”变成了一个宁静的四五线小城。
尽管如此,梧州并没有失去其独特的魅力。相反,这份宁静让梧州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梧州的骑楼城、龙母庙、李济深故居等景点,都是这座城市历史的见证。梧州的岭南文化得以完整保存,成为广西乃至西南地区的重要文化中心。
梧州的美食也是一大亮点。梧州纸包鸡、冰泉豆浆、葱油鱼等特色美食,凝聚着梧州的历史味道。在梧州的老茶楼里,喝一杯早茶,品尝一两件点心,感受梧州人的闲适生活,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小香港”的年代。
梧州的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梧州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作为广西的“东大门”,梧州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西南地区的重要节点。梧州正在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加强与广东、香港的经济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
梧州的未来充满希望。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梧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梧州的特色产业,如六堡茶、生物医药等,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梧州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梧州,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见证了岭南文化的兴衰。从昔日的“小香港”到如今的宁静小城,梧州以其独特的历史魅力和文化传承,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梧州的故事还在继续,这座古城正以新的姿态,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