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赏菊,传承孝道敬老:一个融合自然与人文的中国传统节日
重阳登高赏菊,传承孝道敬老:一个融合自然与人文的中国传统节日
秋风起,菊桂香,佳节又重阳。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正值秋季,是桂花盛开的时节。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习俗,现代重阳节更注重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登高望远,感受自然之美
重阳登高,是传统习俗,也是中国人情感寄兴的一种独特方式。唐代诗人王维借民俗活动,寄托游子乡愁,成就千古名篇。清代画家石涛所作《唐人诗意图册》之一,即取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画面近景处绘有茅屋,屋中两人对坐,周边山峦起伏、秋树环绕;远景处,山峰直插云霄,营造出天高地阔之感;左上方,款题照录全诗,又署“余以范宽笔意写之”,然而山石坡陀的勾勒并非典型的“范家样”,或是画家以此表明此画追求形简意远、气象浑雄之境。此外,读画者不必深究于画中未描写古人登高实景,高士或已登高望远而归,此中国画的意韵所在,诗情与画意由此高度融合。近现代画家张大千也曾以“重阳登高”为主题挥毫泼墨。画中高士登临山顶、极目远眺,意在抒发画家怀念友人的情思,以及希冀纵情于物外的情致。正如西晋文学家左思曾云“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思接千载,正是重阳时节登高望远追求的境界。
登高望远,感受自然之美,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秋季天高气爽,登高可达到心旷神怡、强身健体的目的。早在汉代,史料中就有重阳登高的记载。西汉时期京城长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观景的风俗。后来民间有东汉青年桓景带领乡亲登高避邪、杀死瘟魔的传说。三国、晋代重阳日发展成为郊游登山的活动。唐代以后登山活动十分热闹,历代皇帝、诗人墨客留下了很多描写九九登高习俗的诗篇。
赏菊品茗,品味高洁品格
赏菊、饮菊花酒也是重要的重阳节俗,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古人不仅爱赏菊,更钟情于菊花的高洁品格,他们写菊、咏菊、画菊、品菊,以秋菊寄寓超凡脱俗、高风亮节的人文情怀。以“重阳赏菊”为题绘就传世佳作的画家甚多,如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唐寅、陈淳,中晚期的徐渭、周之冕;清代的恽寿平、蒋廷锡,“扬州八怪”中的汪士慎,“海上画派”的吴昌硕;近现代的齐白石、谢公展等。他们或绘山水田园之景,展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或以双勾法、没骨法、点叶勾筋法等画法表现秋菊花容,表达赞美之情。比如,明代唐寅《东篱赏菊图》,写逸士悠然赏菊之情致,远山高耸、山石峻峭,劲松高大虬曲、雄峻刚健;近景以大斧劈皴勾斫巨石为嶂,衬显出画面的层次;两高士闲坐于石上赏菊清谈,衣纹简练,开脸高古静谧而自然;数名仆童灌菊烹茶,一派天趣盎然;黄红白菊,鲜而不俗,简劲放逸。在布局上,人物、丈松、巨石、丛菊、溪流映带依景而设,画格在雄劲中有疏秀之美,体现了画家擅长的“画笔兼诗笔”。清代任熊《花卉四条屏》之《菊石图》则着重刻画了几方湖石与数株黄紫相间的菊花。据题跋可知,此画作于重阳节前一日,花叶以水墨晕染、墨笔勾筋而成,湖石以淡墨皴擦、浓墨点苔,菊石相伴,刚柔相济,雅致脱俗。在明代沈周《重阳景图》、徐渭《重阳清趣图》等画作中,画家将菊花与肥蟹、酒坛等意象组合在一起,借饮食习俗体现传统时令观,为节日增添了别样的生活情趣。
重阳时节,菊花盛放,赏菊、饮菊花酒蔚然成风。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东晋陶渊明对菊花的反复吟咏,推动了重阳赏菊风气的盛行,“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菊花也叫长寿花、延龄客,这或许是菊花酒被看作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的缘由。重阳酿酒之俗,民间仍在延续,山东滕州、临沂、日照等地多于重阳酿造菊花酒,当地谣谚云:“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
赏桂花,品味秋日芬芳
重阳节期间,许多地方会有桂花盛开。重阳节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庆祝,这时正值秋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重阳节前后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因此赏桂花成为了重阳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例如,南京等地会在重阳节期间举办赏桂花的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欣赏。
桂花香气浓郁,象征着丰收和美好。在重阳节期间,人们可以漫步于桂花树下,感受桂花的香气,也可以品尝桂花糕、桂花酒等传统美食。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气息,还能增进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
传承孝道,共度温馨时光
现代重阳节,少了些许悲秋叹老的幽冷,多了几分家人欢聚的温馨,更富时代内涵。对不少老年人来说,重阳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团聚时刻,可以尽享天伦之乐;对许多子女而言,重阳是一个懂感恩、尽孝道的美好时节,用真情、长情,送去诚挚的沟通和陪伴;对更多忙碌的人来说,重阳是一个休憩放松的时刻,可以登高赏秋、饮酒赏菊、吃重阳糕等。
因“九九”重阳与“久久”谐音,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九月九日,士女以糕饵馈老人,寓祝寿之意。”这表明重阳在古代不仅是登高祈福的节日,也是表达敬老爱老的一个契机。传承至今,重阳节的敬老文化内涵愈加丰厚。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3年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重阳节为我国“老年节”。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人人都会变老,家家都有老年人。尊老敬老,陪伴尽孝,不只是在重阳节。作为晚辈,我们不能因为太忙而挤占陪伴老人的时间,要给予老人更多的照顾、温暖和慰藉。就社会而言,应关注老年人的新需求,想方设法帮其办实事、解难题、送温暖,为他们颐养天年、安度晚年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此,祝愿长辈们福寿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