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攻克EUV光源技术,ASML如何应对中国挑战?
哈工大攻克EUV光源技术,ASML如何应对中国挑战?
2024年1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该校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放电等离子体极紫外光刻光源”,这一突破性成果在“2024黑龙江省高校和科研院所职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赛”中斩获一等奖。这一光源技术是EUV(极紫外光)光刻机的核心组件,波长仅为13.5纳米,与当前全球唯一能生产EUV光刻机的荷兰ASML公司所采用的光源技术相当。
这一突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EUV光刻机是制造7纳米以下先进芯片的关键设备,而光源技术正是其核心。目前,全球只有ASML掌握EUV光刻机的生产技术,其采用的“激光等离子体EUV光源(EUV-LPP)”方案,需要通过二氧化碳激光器轰击锡金属液滴产生等离子体,再通过透镜收集极紫外线,转换效率仅为3-5%,且需要多家企业合作才能实现。相比之下,哈工大研发的“放电等离子体极紫外光刻光源”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造价低、体积小、技术难度低等优势。
尽管这一突破令人振奋,但我们也应保持冷静。EUV光刻机的制造极其复杂,除了光源外,还需要攻克光线收集、透镜系统、工作台、光掩膜板等多项技术。据业内专家介绍,一台EUV光刻机涉及5000多个供应链,上百万个零件,技术集成难度极高。因此,哈工大的这一突破虽然重要,但仅是EUV光刻机研发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面对中国的这一技术突破,全球光刻机巨头ASML会作何反应?从ASML近期的动态来看,该公司显然已经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在2024年投资者日上,ASML重申了其到2030年的财务预期:预计年收入将在440亿至600亿欧元之间,毛利率在56%至60%之间。这一预期与2022年公布的目标一致,显示出ASML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战略稳定性和持续增长潜力。
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全球主要半导体公司在2024年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研发竞赛”。例如,晶圆代工巨头台积电的研发投入由2019年的905亿元新台币增长至2023年的1787亿元,预计2024年将突破2400亿元。三星半导体2024年第三季度的研发支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约为8.87万亿韩元。ASML的研发支出从2014年的11亿欧元增长至2024年的预计43亿欧元,近十年间增长了近四倍。预计到2030年,ASML的研发投入将进一步增加至60亿至66亿欧元。
从全球光刻机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技术突破无疑将对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光刻设备市场规模为258.6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增长至551.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9.0%。在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中,中国企业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正在逐步上升。以比亚迪、阿里巴巴、小米和腾讯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硬件、晶圆制造以及服务领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正逐渐成长为这一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
然而,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美国对中国实施的新一轮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不确定性。新规定禁止销售24种不同设备和三种软件工具,这些设备和工具用于生产“先进节点”半导体,即市场上最快、最效率的芯片。同时,美国政府将140家公司列入实体名单,禁止美国公司和个人与之经商。这些措施的核心目的是阻止中国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削弱中国在芯片领域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力,维持美国在科技和经济秩序中的主导地位。
面对美国的制裁,中国迅速采取了反制措施。中国商务部宣布,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原则上不予许可镓、锗、锑、超硬材料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这些关键原材料在半导体制造中至关重要,中国此举被视为对美国芯片管控的有力回击。据统计,中国今年精炼的锗和镓产量分别占到全球产量的59.2%和98.8%,显示出中国在关键原材料领域的主导地位。
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全球半导体产业正进入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新阶段。中国在光刻机技术上的突破,不仅展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实力,也对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面对中国的快速进步,ASML和其他国际巨头将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发展战略,以应对来自东方的强劲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