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南京城门变迁:中华门与水西门的故事
探访南京城门变迁:中华门与水西门的故事
南京,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城市,其城门见证了无数沧桑巨变。其中,中华门(原聚宝门)和水西门(原三山门)尤为知名。它们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成为了南京独特城市风貌的一部分。
中华门:南京的南大门
中华门,原名聚宝门,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路南端,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城门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1366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听取谋士朱升“高筑墙”的建议,开始建造南京城墙。聚宝门因毗邻聚宝山(今雨花台)而得名,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原南唐南门基础上扩建而成。
中华门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15168平方米,由主城台、三道内瓮城、27个藏兵洞、东西马道,以及一条登城曲道组成,从上往下看,整体呈“目”字形结构。中华门共设三道瓮城,由四道券门贯通,首道城门高21.45米。主体建筑内瓮城由中华门主楼城门和二至四道辅助城门构成,各门均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现仅存闸槽和门位遗迹。瓮城上下设有藏兵洞13个,左右马道下设藏兵洞14个,可在战时贮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可以同时屯兵3000余人并储藏士兵所需生活物资。
中华门的建筑工艺极为精湛,整个建筑用石灰、桐油等作黏合剂,极为坚固。城墙砖砌筑,粘合剂采用糯米汁、石灰、桐油拌合后砌成,非常坚固。砌城墙所用的大块城墙砖,每块长约40到50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10厘米上下,每块重量15到20公斤不等。
中华门不仅是一座城门,更是一座军事堡垒。在历史上,它经历了多次战火的洗礼。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炮轰聚宝门,这是在长矛大刀的冷兵器时代坚不可摧的中华门瓮城,第一次遇到火炮的攻击。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侵华日军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11月底,侵华日军迫近南京,争夺城墙成为的重要一环,南京城墙在战争中遭受巨大劫难。中华门镝楼在日军猛烈的炮火轰炸中轰然倒塌,城台也被炸塌了一个角。中国守军利用瓮城内的藏兵洞,与日军展开肉搏战,这是中华门内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门瓮城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1979年3月,市政府决定以旅游景点的标准,开始对中华门瓮进行清理和维护,实现了中华门瓮城从大型的战争设施转变为和平利用的第一步。1983年,以“中华古堡”的美名,高票入选 “金陵新四十景”。
水西门:鸭子进城的水路要道
水西门,原名三山门,位于南京城西,是南京明城墙的十三座城门之一。水西门城墙的南侧有西水关,内秦淮河水自此出城与外秦淮河水合流,汇入长江。因此凡是从水路来南京,都从水西门上岸入城。
水西门所在区域,河流贯通,外加长江河道变迁,在水西门外留下许多湖塘河渠,其中有野生的鱼虾、河蚌可供鸭子捕食。自然而然地,水西门一带沿河两岸衍生了围绕鸭子的生意,鸭行、鸭店聚集,水西门的鸭子也就出了名。
在属于鸭鸭自己的史书——《鸭史》中,作者卢前提到,当时水西门外已有约有三十家鸭行。鸭店的经营者多为回族人,喜欢用“兴”字做招牌,知名的牌子有韩复兴、濮恒兴、魏洪兴、马长兴等。后来因老城出新、店址搬迁等原因,好吃的鸭子也不一定非要去水西门才能买到。但许多鸭子店仍要在招牌前加上“水西门”三个字,以表示自己风味正宗、品质上乘。
水西门不仅是鸭子进城的通道,也是南京城商业繁荣的象征。门西地区历史上曾是作坊、商市和民居集中地,经济繁荣,文化荟萃。1368年,朱元璋以南京为都城。作坊、商市和民居向城南集中,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秦淮河沿岸兴旺时有“大市十余,小市百余”。仅门西地区秦淮河两岸,就有以手工业作坊和集市命名的众多街巷,如铜作坊、银作坊、铁作坊、鞍辔坊等。各地商贾为聚会、议事、存货和寄寓,也在此区域设立会馆,著名的有湖南会馆、山西会馆、泾县会馆等。
中华门和水西门,一南一西,一武一文,共同见证了南京这座六朝古都的沧桑巨变。中华门以其独特的瓮城结构和军事防御功能,守护着南京的南大门;水西门则因昔日繁华的鸭市和商业贸易,展现了南京的市井繁华。这两座城门,如同南京历史的守护者,静静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辉煌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