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春季泥鳅养殖技巧大揭秘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12:3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春季泥鳅养殖技巧大揭秘

春天来了,正是泥鳅繁殖的好时节!你知道怎样才能让你的泥鳅健康成长吗?从池塘条件的选择到放养管理,再到病害防治,这里有一份详细的泥鳅养殖技巧指南。掌握这些技巧,不仅能提高泥鳅的存活率,还能让你的养殖事业事半功倍。快来了解一下吧!

01

春季繁殖要点

春季是泥鳅繁殖的关键时期,掌握正确的繁殖技术是提高产量的基础。

亲鳅选择与培育

选择体形端正、体质健壮、无病伤的个体作为亲鳅。强化培育以促进性腺发育,投喂高蛋白饲料如动物内脏等。

催产与授精

使用HCG、LRH-A等激素催产,注射剂量根据体重确定。发情高潮时进行人工授精,将卵子与精液混合后加入清水激活精子完成受精。

孵化管理

受精卵需在适宜水质条件下孵化,水温保持在20-28℃,溶解氧含量6-7mg/L。孵化出膜后的仔鱼暂养数天后再转入苗种培育阶段。

02

养殖环境管理

良好的养殖环境是泥鳅健康成长的前提。

池塘条件

池塘类型:泥鳅养殖池分为苗种池和成鱼池。苗种池面积建议在30~60平方米,水深15~40厘米;成鱼池面积则在100~200平方米,大型成鱼池可达600~700平方米,水深30~40厘米。

池塘大小:养殖泥鳅的池塘面积推荐为1亩左右,以长方形为佳,避免过大。水泥池面积建议在100~150平方米,苗种池可更小,30~50平方米适宜,池深通常在50~100厘米。

水源要求:泥鳅可使用无污染的自然水源或自来水养殖。适宜的养殖用水应具备溶解氧超过3.0毫克/升、pH值在6.0~8.0之间、透明度约15厘米的条件。

土质选择:泥鳅在黏质土中生长,其体色偏黄,肉质肥美,骨骼较软,风味更佳;而在沙质土中生长的泥鳅,体色较深,脂肪较少,骨骼较硬,口感略逊。

防逃措施:鉴于泥鳅具有强烈的钻洞本能和逃逸能力,建造池塘时应特别注意防逃设计,避免泥鳅通过漏洞逃逸,并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养殖区域。

放养管理

池塘清整:对于旧池塘,在鳅苗入池前30天进行晾晒,以减少微生物数量。在鳅苗入池前,彻底清除池底淤泥,检查并修复池塘漏洞,确保进排水管道畅通无阻。

清塘消毒:进行彻底的清塘消毒,以消除病原体。放养前排水,清除乌鳢、蛇等可能的敌害生物。在投放苗种前15天,使用二氧化氯进行消毒,用量为3.75千克/公顷,以杀灭细菌、寄生虫及其他敌害。

注水与施肥:在苗种投放前3~5天,施用腐熟的人畜粪作为基肥,用量为3.0~4.5吨/公顷。随后将池水加至约30厘米深,以培养天然饵料生物。当水色转为绿色,透明度达到15~20厘米时,即可投放泥鳅苗种。

用水处理:在大规模养殖泥鳅时,循环用水是常见的做法,因此必须对养殖用水进行科学处理。根据当前养殖实践,采用物理方法处理养殖用水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以确保水质适合泥鳅生长。

养殖管理

苗种选购:选择附近良种繁育场的泥鳅苗,挑选活力充沛、健康无病、规格一致的苗种。每亩投放300尾/公斤规格的泥鳅苗种,数量在280~300公斤左右。

种苗消毒:放养前用4~5%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以减少病害发生。若运输过程中采取了降温措施,放苗时应适当加水以缓冲水温变化。

水色调整:理想的泥鳅池塘水色为黄绿色,透明度控制在20~30厘米。根据透明度调整施肥量,保持适宜的水色和透明度。

施肥策略:每隔15天施有机肥一次,每亩约15千克。根据水色,适量施用尿素或碳酸氢铵,保持水色黄绿。

定期消毒:6~10月每两周使用二氧化氯消毒一次。若水质富营养化,可结合使用微生态制剂,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

水温控制:泥鳅最适宜生长水温为18~28℃。高于30℃时需更换池水,增加水深,以降低水温并提高溶解氧。

日常管理:每日检查食台,观察摄食情况。定期使用生石灰和漂白粉进行全池泼洒和食场消毒。防止缺氧,确保水质良好。

捕捞时机:泥鳅养殖8~10个月后可进行捕捞。高产情况下,每平方米可达500~800克,每亩产量约350~450千克。当泥鳅体长达到15厘米左右,体重10~15克时,即可作为商品出售。

03

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是泥鳅养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1. 烂鳍病

症状:病鳅的鳍部、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出现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鱼体两侧有浮肿和红斑。

防治:使用1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或0.1克/立方米的呋喃唑酮进行全池泼洒。

  1. 赤鳍病

症状: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肌肉腐烂,肛门发红,出现血斑,严重时鳍条脱落,不摄食,可能导致死亡。

防治:避免鱼体受伤,放养前用4%食盐水进行消毒。

  1. 打印病

症状:病灶呈椭圆形或圆形,浮肿有红斑,主要位于尾柄基部。

防治:使用1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或2~4克/立方米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1. 车轮虫病

症状:患病泥鳅摄食减少,离群独游,体表虫体密布,若不治疗可能引起死亡。

防治:清塘时使用生石灰,按每立方米池水使用0.7克晶体敌百虫进行全池泼洒。

  1. 寄生虫病

症状:病鳅体瘦弱,常浮于水面,体表粘液增多,可能在水面打转或不安。

防治:使用0.7克/立方米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进行全池泼洒。

04

成功案例分享

在浙江东阳市歌山镇林头村的横源农业公司内,一个个圆桶式养殖池整齐排列。占地16亩的大棚内,总共208个桶,主要繁育马口鱼、石斑鱼等溪流性鱼类的良种,每年产苗约5亿尾。相比外塘而言,这里环境更可控,密度也更高,自然科技含量更足,凭借整个养殖模式的脱胎换骨,短短4年间,公司年产值从400万元增加至去年的3000万元。

公司负责人58岁的潘幼锋于十多年前从建材业转行养水产,专注孵化泥鳅苗。他平日就素爱养鱼,兴趣变事业后,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闯出了一条路。后来,看到餐厅一盘石斑鱼卖到百元左右,嗅觉敏感的潘幼锋很快切换赛道,改孵溪流鱼,但也渐渐感受到了专业知识的匮乏。

4年前,女儿潘婷的加盟让潘幼锋如虎添翼。这之后,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带来了最新技术,让传统土塘养殖升级为工厂化育苗,潘婷还在社交平台精准营销,局面迅速打开。过去,“技术派”的潘幼锋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眼下,八成以上的订单来自网络,不得不让他叹服,酒香更要勤吆喝。

接下来,二期的数字化展厅和工厂化育苗基地正在谋划中。潘婷告诉记者,着眼于现在团队里有12名成员,其中一半多为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本身就热爱养鱼,她计划引入现代企业制度,让他们从技术工人升级为合伙人,还将探索联农带农模式,带动周边农户一同养鱼致富。

通过科学管理和细致操作,无论是自然繁殖还是人工繁殖,都能有效提升泥鳅的繁殖成功率和幼苗质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