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诈骗盯上小学生,六大措施守护孩子网络安全
游戏诈骗盯上小学生,六大措施守护孩子网络安全
近日,多地发生小学生因网络游戏受骗的案件,引发了社会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家长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避免陷入网络陷阱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家长在孩子网络安全教育中的角色和方法,帮助孩子们远离网络风险,健康快乐地成长。
现状令人担忧
根据《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其中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95.0%。在未成年网民中,经常在网上玩游戏的比例为62.3%。这些数据表明,小学生接触网络和游戏的比例非常高,网络安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小学生易受骗的原因
心智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对网络世界的认知有限,容易被骗子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家长监管不到位:部分家长对孩子使用网络的行为缺乏有效监管,未能妥善保管手机、身份证、银行卡及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
平台审核存在漏洞:一些游戏平台的未成年人审核机制不够完善,仅需输入身份证号等信息即可注册登录,未进行人脸识别等复合验证。
典型案例
运城案例:一名小学生在用家长手机玩游戏时,被不法分子以赠送“游戏皮肤”为由,诱导添加社交账号,并套取家长的账号、手机号、邮箱验证码,试图盗走3万元。
晋中案例:11岁的小学生张某某在玩游戏时,被“客服”以未成年人操作导致公司财务被冻结为由,通过视频操作展示付款码,最终被骗走约1万元。
长治案例:12岁的小刘在游戏主播的诱导和恐吓下,先后转账1.6万元。
吕梁案例:9岁的张某在接到自称警察的视频电话后,通过共享屏幕等方式,共计损失5900元。
家长应该如何做?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家长需要向孩子传达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教导他们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如何辨别正误信息,如何避免和处理网络诈骗。
监督孩子上网行为:家长可以设置家庭网络使用规范,监督孩子的上网时间和内容,避免孩子过度沉迷网络。
建立家庭网络安全规则: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网络安全规则,包括不在网上发布个人隐私信息、不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不参与网络欺凌等。
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引导孩子合理安排上网时间,选择正规、健康的网站进行浏览,远离不良信息和非法网站。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问题,教育孩子正确看待网络世界。
利用教育资源进行引导:可以引导孩子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通过互动游戏、讲座等形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网络安全知识。
学校和社会的责任
学校应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专门课程、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开展讲座,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专业的网络安全指导。
平台的责任
游戏平台应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完善实名认证和审核机制,如增加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加强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和消费的限制。同时,平台还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处理家长和用户的举报。
成功案例
家住广州的陈萍和正读小学五年级的女儿之间有一个约定:每天可以在“青少年模式”下看40分钟短视频。在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上,用户选择进入“青少年模式”后,每天只能浏览40分钟,22时至次日6时无法浏览。一些短视频平台还增加了“无法开启直播和浏览同城页面”功能,用户无法充值、打赏。
北京市民王先生有一个6岁的儿子,他最近发现抖音“青少年模式”里增加了合集功能,能根据年龄匹配内容。这种模式不仅有效防止了孩子过度使用网络,还为孩子提供了有益的学习资源。
结语
保护孩子网络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学校、平台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家长要承担起首要责任,通过教育、监督和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学校要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平台要不断完善技术防护措施;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只有各方携手合作,才能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空间,让他们在数字时代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