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中日军力对比:中国军队每人只有四发子弹
抗战时期的中日军力对比:中国军队每人只有四发子弹
1937年,卢沟桥事件突发,中国开启了长达八年举步维艰的抗战历程。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中国军队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又展现了怎样的顽强精神?本文将通过详实的数据和历史事件,带你深入了解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便已开始筹备与日本的全面战争。彼时,日本作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其海军拥有二百万吨的军舰,且在抗战爆发前就已建造了六艘航母,这使其得以掌控海洋,能够对中国实施全面的海上封锁。
在空军领域,日军具备二千七百架全天候战机,并且在其国内,尚可持续不断地制造新的飞机,而在陆军层面则拥有超过一百五十万的精锐之师以及重型军备。
在装备层面,日本陆军每个师皆配置五千匹马、五百辆汽车,步枪为每人一支,协同作战的坦克达二十辆。
相较之下,中国军队的装备则显得捉襟见肘。在国民军队的师属部队里,除却少量中央军的精锐外,其余部队中每个师仅有三千八百支步枪得以配备,仅有少量用于牵拉辎重的马匹,其余装备均无。而在与日本交战之后,当日本的坦克推进至前线时,众多中国士兵全然不知那是何物。
面对如此悬殊的军力对比,国民政府并未坐以待毙。1932年,蒋介石指令各省之大型城市均需构筑掩体,且将经济重心向西部迁移,以避开日本轰炸机之飞行范畴。在抗战即将来临之际,济南、青岛、武汉、太原等地所建造之各类工事达三千三百余个,同时延请德国顾问对新式军队予以训练,著名的德械师即于这数年之中组建而成。
然而,西安事变的发生打乱了蒋介石的部署。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迫蒋抗日,索求收复东三省,全然搅乱蒋介石之部署,其此行为致蒋介石甚为恼怒,故而返回南京后,张学良遭囚禁五十余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军历经数年筹备的资源在短期内即被耗尽,空军于武汉空战中几近覆灭,海军则在马当自行沉没以阻塞长江航道。
陆军实施了全国范围内近五百万兵力的动员,全力抵御日本,然而在装备方面难以与士兵数量相适配,彼时仅有一百万支枪,意即五人才能配备一把枪,子弹更是每人仅能领到四颗,致使走上战场的士兵死亡率极高,一场战斗结束,伤亡人数大概是日军的五倍乃至更多。
淞沪会战时,广西狼兵鲜少能存活一日,且因缺乏战备医疗,负伤军人近乎必死。驻华的德国教官于日记里记载,中国士兵装备匮乏,迫击炮全然无炮弹,步枪仅半数人持有,轻机枪配给200发子弹,常常不到十分钟便已用尽,诸多士兵尚未见到日军,便整营整连地被日军炮火歼灭。
于衡阳保卫战之际,情形愈发恶劣,彼时的国军全然无后勤补给,守城部队的弹药旋即耗尽,在与日军的巷战中,中国士兵所运用的依旧是大刀长矛这般原始的武器,战后清理战场之时,发觉战死的国军士兵遗体达五万余具,更有诸多被炸得残破不堪,难以确切统计。
自 1940 年起,武器装备所面临的困境愈发严峻,彼时越南处于维希法国掌控之下,其对滇越公路予以封锁,且英国亦关闭了滇缅公路,致使中国自东南亚进口武器原材料的途径被完全截断,苏联又与日本订立了互不侵犯条约,如此一来整个中国完全被孤立,即便能够购置到武器,也无法运抵境内,这给国民政府的抗战带来了极大阻碍。
直至 1941 年日本突袭珍珠港,美国的援助方再度抵华,对中国政府的急迫困境予以缓解,然而中国军队的精锐已然耗尽。1944 年,日军凭借残部发起豫桂湘战役,由国军拼凑而成的军队遭日军重创,兵力损失多达五十余万,失地广袤,亦使国民政府于盟军中的地位骤降。
历史不容假设,当下的和平舒适生活乃是烈士以鲜血所换取。正如当年国民革命烈士陆浩东所言:"愿朝阳恒照吾土,莫忘烈士鲜血遍洒"。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