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将杨万里朝代搞错,这首诗揭示了他的苏州情缘
孤舟》将杨万里朝代搞错,这首诗揭示了他的苏州情缘
热播剧《孤舟》的片名,源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这句诗不仅点明了剧中主人公顾易中的命运,也映射出苏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独特历史地位。然而,该剧将杨万里误认为是北宋诗人,实则杨万里是南宋时期的重要文学家。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这句诗在《孤舟》剧中被用作地下党员顾易中的代号解释。它不仅象征着顾易中只身打入敌人内部的孤独处境,也隐喻了苏州这座古城在日寇占领下的艰难处境。然而,该剧将杨万里误认为是北宋诗人,实际上,杨万里是南宋时期的重要文学家。
杨万里:南宋诗坛的领军人物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诗风平易近人,语言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感,开创了"诚斋体",在诗坛享有崇高地位。
杨万里的诗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他一生创作了两万多首诗,现存四千余首,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杨万里与苏州的渊源
作为江西吉水人,杨万里为何会在苏州写下"孤舟"这首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杨万里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历任赣州司户参军、国子监博士、漳州知州、吏部员外郎、秘书监等职,官场生涯长达五十年。直到七十二岁时,他才晋升为从四品的太中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官员。
杨万里的一生,历经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和宋宁宗四朝。由于他性格耿直,多次上书直言,主张抗金,却卷入了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因此仕途坎坷,才华难以施展。直到临终前,他才被封为"宝谟阁学士",但不久后便去世,享年八十岁。
《泊平江百花洲》:杨万里心中的"孤舟"
杨万里的这首"孤舟"诗,写于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他担任焕章阁学士,负责接待金国使者。在陪同金使游览江南时,船只停泊在平江府(即苏州)的百花洲驿馆,杨万里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平江百花洲》: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半世三江王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这首诗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诗中的"平江"是宋朝时期苏州的别称,而"百花洲"则是苏州胥门外的一处著名水边驿馆。这里自隋唐以来就是苏州的重要人文景观,靠近春秋时期吴王的百花圃院。
百花洲在南宋时期被改造成名为"姑苏馆"的豪华驿馆,由宰相秦桧主持修建,规模宏大,设施完备。这座馆舍主要用于接待金国使者,成为南宋朝廷向金国示好的重要场所。
姑苏古城的胥门,相传因春秋时期伍子胥建造而得名,是苏州古城的重要地标。站在姑苏台上,可以远眺太湖的壮丽景色,感受江南的秀美风光。
从诗中可以看出,杨万里在十年间曾四次来到百花洲,每次都是奉命接待金国使者。他在诗的结尾写道"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以"孤舟"自喻,表达了内心的无奈与孤独。
诗人的命运:从苏州到归隐
杨万里在苏州的经历,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在百花洲所作的诗,很快传到了京城,引起了孝宗皇帝的不满。尽管孝宗对杨万里的才华有所认可,但最终还是将他外放为江东转运副使,负责淮西和江东的军马钱粮。
在苏州任上,杨万里秉承其一贯的耿直作风,上疏反对朝廷在江南发行铁钱楮券的政策,再次触怒了皇帝和宰相韩侂胄。最终,他被改任为赣州知州。面对这样的安排,杨万里选择辞官归乡。
在归乡途中,杨万里途经新喻(今江西新余),应当地知县之邀,为秀江浮桥撰写碑文。在碑文中,他再次以"孤舟"自喻,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不屈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