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医大治未病科:15年深耕中西医结合,创新诊疗惠患者
广医大治未病科:15年深耕中西医结合,创新诊疗惠患者
李女士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很奇怪:时常感觉膝关节以下很冷,早上睡醒后脚总是凉的;但与此同时,她又经常出现干咳、口腔溃疡和粉刺反复发作等“上火”症状。这种“上热下寒”的体质困扰了她很久,直到她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治未病科。
在这里,治未病科主任高三德通过传统的中医望闻问切,结合现代的红外热成像检测,精准诊断出李女士的体质特点。经过数月的中药调理,李女士终于摆脱了困扰。“这个秋天,再也不怕冷了!”李女士笑着说。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治未病科成立于2008年,是广东省最早成立的治未病科之一。经过15年的发展,该科室已经成为中医健康管理领域的佼佼者。科室主任高三德介绍,“治未病”不仅指预防疾病,还包括在疾病早期阶段的干预和疾病康复后的调理,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在治未病科,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手段相得益彰。除了传统的望闻问切,科室还配备了医用红外热成像仪、身体成分分析仪、经络检测仪、人工智能体质辨识机器人等智能设备。
陈阿姨因右侧肩周疼痛、喉咙痛、腹泻等症状常年交替出现,来到医院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她走进一个设有红外热成像仪器的小屋,跟随指令做出相应动作,几分钟后便完成了检查。红外热成像分析仪通过接收人体发射的红外线,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可视的图像,显示人体表面温度分布。检查结果显示,陈阿姨上半身和头面部呈红色,脾胃、肠的部位呈绿色;身体右侧颜色较深,与左侧相比很不平衡。这些信息与医生的诊断结果一致,进一步确认了她“上热下寒、左寒右热”的体质特点。
“有经验的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一般就能诊断出上热下寒等情况,而红外热成像检测除了作为辅助诊断手段,能帮助医生精准开药,还可以跟患者更有效地沟通。”高三德说。红外热成像仪能够辅助观察脏腑、经络上的气血流动及寒热情况,与传统的中医诊断相结合,提供更全面的身体健康分析。此外,它还能检测到人体早期的异常变化,对癌症、心梗、脑梗等重大疾病进行早期预警,发现潜在的炎症、神经损伤或血液循环问题,为患者提供连续的健康监测。
创新的治疗手段
为了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治未病科不断创新治疗手段。除了传统的针灸、穴位贴敷、膏方等中医特色调理服务,科室还开发了药膳食疗、茶饮、芳香治疗、音乐治疗、运动疗法等多种治疗手段。在干预手段方面,为患者提供中药汤药、中药膏方、脉法针刺、雷火灸、中药贴敷、中药熏洗等多种选择,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与疾病特点,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理念,选择适合他们的调养措施及干预手段。
最近,蜡泥灸在年轻群体中非常受欢迎。琳琳(化名)因落枕导致背部、颈部酸痛来到广医附属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就医。“本来想去针灸,但是我怕痛,就想试试背部蜡泥灸。”令她感到新奇的是,蜡泥灸并没有碰到她的颈部,只是敷在了背部,30分钟后,她的落枕症状消失了。主治中医师潘雨薇介绍,蜡泥灸能迅速打通人体经络,将人体内的风寒湿邪驱出体外,达到快速治愈顽疾的目的。蜡泥灸是一种在人体特定部位通过泥药热灼和熨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的治疗方法,具有活血、抗炎、祛风除湿的多重功效,适用于骨关节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多种病症。
专业的医疗团队
治未病科拥有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包括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5名。团队成员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科室主任高三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运用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技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主治中医师潘雨薇则在年轻群体中广受欢迎,她擅长运用创新的治疗手段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
科研实力与创新成果
治未病科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近年来,科室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获得多项专利授权。这些科研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医健康管理领域的发展,也为科室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未来展望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治未病科将继续探索如何将这些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中医健康管理。高三德表示,未来将开发更多智能化的中医诊疗设备,进一步提高诊疗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科室还将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中医健康管理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凭借其专业的医疗团队、创新的诊疗手段和显著的治疗效果,已经成为健康管理领域的新标杆。无论是寻求传统中医治疗还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都能在这里找到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