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男孩坠亡事件再敲警钟:破解游戏成瘾需多方合力
13岁男孩坠亡事件再敲警钟:破解游戏成瘾需多方合力
近日,江苏省海门市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一名13岁男孩在深夜坠亡,据警方调查,他在坠楼前一直在玩一款名为“绝地求生”的游戏,也就是玩家口中的“吃鸡”。这一事件再度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网游致瘾危害性的争议。
游戏成瘾:一个复杂的议题
游戏成瘾,或更广泛地说,网络成瘾,是一个日益引起关注的社会问题。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泛指对互联网的过度使用,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模仿网络行为等。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精神疾病,但学界对其是否真正构成疾病仍存争议。
研究表明,青少年(12〜17岁)和成年初期(18〜29岁)相比于其他年龄群体,上网更加普遍,与此同时也有更大成瘾的风险。患者一般表现为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使用网络就感到焦虑、模仿网络上的不正确行为以及吸收不正确的知识。
教育合力: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责任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教育注重情感支持和品德教育,学校教育强调系统性和规范性,社会教育则注重实践性和多样性。为了实现教育合力,需要加强沟通合作、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家校合作平台等。
然而,尽管国家实施了严格的防沉迷政策,但未成年人仍可通过支付少量费用租用游戏账号,无需实名认证即可畅玩游戏。这一现象揭示了当前防沉迷系统存在的漏洞,也凸显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解决之道:多方共同努力
面对游戏成瘾这一复杂问题,没有单一的解决方案。专家建议,家长和社会应给予孩子更多关注和支持,而非简单将责任归咎于网游。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引导他们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找到平衡。例如,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游戏时间表,设定明确的界限和规则。
学校和社会的配合: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同时,社会应提供更多有益的课外活动,帮助青少年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
技术手段的辅助:游戏平台应进一步完善实名认证系统,利用人脸识别等技术防止未成年人使用虚假身份。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游戏行业的监督,确保相关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结语
网络游戏的存在和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未成年人身陷游戏的境地并非只靠一条政策能完全扭转。家庭教育、社会责任和政策引导三者应当做到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减少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需要保持警惕,尽量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让他们能够在游戏的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找到平衡。